四川省农业保险迎来新一轮增长期
“去年花菜滞销时5分钱一斤都没有人要,一亩花菜只能收回200多元,而成本需要1000多元。这次投了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若再出现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就要赔偿,种菜放心多了。”11月20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斑竹村村民林桂英,在《锦泰保险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保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成为成都首批参与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的409户农户之一。
经过前期试点,我省农业保险正在迎来新一轮增长期:2011、2012年,全省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位。与之对应,经办农业保险的5家保险公司已建成各级农险服务网点4万多个,覆盖全省99.5%的乡镇。
三方合力推动农业保险
今年5月14日,暴雨造成广元市元坝长得利猕猴桃专业合作社100亩猕猴桃受灾,其中50亩受损严重。
仅仅10天后,因为投保了农业保险,该合作社从中国人保财险广元市分公司得到了45000元保险赔款。“赔款可以买新苗以及补栽所需的肥料。”合作社理事长刘权德说,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农户生产活动的“保护伞”,农户从过去不情愿购买农业保险到现在争相主动购买。
政府推动了农业保险的普及。以成都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为例,参保农户自己只承担保费的20%,其余则由各级财政承担。宜宾、泸州等市州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推广农业保险。广元市财政局农发办主任张科儒认为,广元财力并不宽裕,但拿出钱作为保费补贴支持农民买保险,在一定程度规避了菜农种植风险,提高了其种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地方生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险公司也将农业保险作为业务新增长点。全省农业保险经办公司已由最初的1家增至现在的5家。
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方合力,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四川保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5.67亿元,同比增长19.56%,增速高于全川产险、寿险及总保费的增长速度。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期待与农业保险接轨
除一般农户外,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发生变化,农业保险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认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由于产品相同、关联度高,经营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一旦遭受灾害,将出现较大的整体性损失,因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加旺盛。
业内人士坦言,当前开展的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单一农户生产活动风险,但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轨。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农业保险要进一步发展应将保险对象由单一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变。同时,保额要相应提高,保险范围也应该扩大,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刘权德支持郭晓鸣的观点。他告诉记者,一亩猕猴桃目前的收入为1.5万元左右,而农业保险保额只有2000元。“像我们合作社猕猴桃种植规模比较大,如能提高保额,将更有效地弥补受灾损失。”刘权德说。
上述业内人士还建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网点建设等,应像对待涉农银行机构那样进行适当补贴,这将有利于保险公司赔付网络深入到村,持续扩大承保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