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出台

13.10.2014  09:59

以指标的形式整体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在全国没有先例

本报讯(记者 庞莹)如何推进依法治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如何促进依法治省工作持久发力?近日,历时5个月谋划编制的《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正式发布实施。《指标体系》对应《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7700多字,包括8个部分共60条具体指标。“《指标体系》旨在为《纲要》确定的各项工作的实现和实效程度提供‘度量衡’。”

据省依法治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指标体系》的编制以《纲要》作为主要依据,编制目标为“科学系统、重点突出、实用管用、全国前列”。从依法治省全方位出发,以指标的形式整体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目前在全国没有先例。

省法制办有关负责人对体系内容作进一步阐释。“科学系统”作为《指标体系》编制的首要原则,贯穿始终。比如“依法执政”部分,从制度到操作,分别设定了“领导体制健全完善”、“党委决策程序规范”、“党内法规制定规范”、“干部选任导向明确”、“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等8项指标。同时,每一项指标又重点突出。比如“党内法规制定规范”一项首先要求遵循法定程序,并着重强调“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内法规草案,须充分征求意见”。

在“公正司法”部分,用“司法改革任务落实”、“案件质效管理到位”、“司法公开推进有力”、“司法为民机制健全”等8项指标来衡量,同时每个指标下重点突出。比如在“司法公开推进有力”一项指标中,着重突出“立案、庭审、执行、听证等各环节的司法公开全面推进”;“司法为民机制健全”一项指标突出“各级法院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各级检察院建成综合性受理接待中心”。

“《指标体系》力求实用管用,不做空架子,不做空壳文件。”该负责人称,为便于操作,指标的表述尽量采取定量形式。如明确要求“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实施5年内,负责实施的政府部门或机构进行立法后评估。每5年对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清理”。

下一步,我省还将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出台《依法治省评价标准》,两者结合使用,为《纲要》的推进在操作层面画出路线图。

相关报道:

依法治省工作“度量衡”如何细化刻度

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出台,本报记者独家采访编制组

  □本报记者 庞莹

8个课题组历时5个月编制,先后3次封闭式修改,4次征求市州和省级部门意见——《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的编制,在科学系统的基础上又重点突出,确保实用管用。《指标体系》如何出台?如何架构和细化刻度?近日,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编制组有关负责人。多方征求意见力求科学严谨

以指标体系的形式整体推进依法治省纲要的贯彻落实,这包含依法治省的方方面面,在全国都是首创,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省法制办依法行政指导处处长余越峰是《指标体系》的起草牵头人和参与者,他坦言这项开创性工作“有难度”。

今年5月底,编写工作正式启动,省上成立由省委副秘书长、省依法治省办主任杨天宗任组长,省法制办主任张渝田任副组长的起草领导小组,下设统稿组和8个子课题组。

鉴于省法制办有相关编制工作经验,起草领导小组委托省法制办牵头统稿组,负责整个指标体系的起草修改等具体工作,依法执政等8个子课题组依顺序分别由省委政研室、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法制办、省委政法委(负责2个)、省司法厅、省监察厅和省依法治省办牵头负责。

我们首先拿出设计方案,提出指导思想和编制要求,将最能说明这个行业的具体东西提炼出来。”余越峰说,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使起草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起草领导小组专门制发《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起草工作实施方案》和《依法治省指标体系编制指南》,对编制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各编写组成稿后,先后组织了三次封闭式集中修改,包括各子课题组对初稿进行修改,征求21个市(州)和所有省级部门意见进行修改。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起草领导小组又向各市(州)和省级部门征求了四次意见。

为了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严谨,编写组还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通过指标体系来贯彻落实依法治省工作,这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国法学界泰斗、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教授认为,以指标体系为抓手推动依法治省工作,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对法治的推动。抓住“牛鼻子”形成决定性指标

依法治省工作涉及范围广、领域众多,作为推进依法治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项又是如何确定的?“8个子课题组分头编制时,我们要求每个子课题组尽可能全面梳理能代表这一领域的标准。然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筛选。”余越峰说。“梳理工作繁杂且信息量大。”省法制办依法行政指导处副处长陈楣告诉记者,指标体系注重的是精炼,抓重点领域,而非全面铺开。“指标体系基本要求加具体指标的模式,对应《纲要》内容,分成8个部分60条指标。

每个领域我们选出最关键的内容,也就是抓住‘牛鼻子’,才能形成最有价值的指标体系内容。”起草组对300多条初选的指标进一步筛选,留下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