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四川民歌采风录》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15.11.2017  02:22

  11月12日,由四川师范大学与成都文理学院主办的《四川民歌采风录》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金河宾馆会议中心举行。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黄兵,成都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高锦华,四川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余波,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塔里木,巴蜀书社副社长白雅,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等8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四川民歌采风录》为焦点,围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高中伟主持。

  丁任重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我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着力于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机制创新、学术交流、成果产出等方面,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语言文学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四川民歌采风录》的出版和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对探索传承、保护和开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道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黄兵在会上表示,《四川民歌采风录》是我国第一部以省为单位集声、像、文、图、谱于一体的民歌总集,在抢救、保护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提供了范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艺术创新。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新时代四川民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开了好头,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全体同志将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四川乃至全国民族民间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共同推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和最大努力。

  高锦华在发言中介绍了成都文理学院建校发展历程及其学校基本概况。她提出,中华文脉延绵相传,牢牢扎根于民间,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型文化的民族根基、重要精神家园,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坚守中华文化和坚定民族自信指示的重要举措,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消亡的背景下,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余波指出《四川民歌采风录》的出版,对巴蜀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是我省推进巴蜀文化重大出版工程与推进图书出版精品图书出版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成果。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将一如既往地对收集整理巴蜀文化的精品图书出版给予更大的支持,积极探索四川出版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赵塔里木表示,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鲜活记忆,文化创新的重要依据,四川民歌是其中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组成部分,而万光治教授历时13年主持编撰的《四川民歌采风录》是当前全面记录四川民歌的最新成果,具有记录完整、载体多样、方法科学的特点,为拓展学术空间提供了新的文献,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的自觉实践。

  白雅表示,《四川民歌采风录》的出版离不开省委宣传部与发行集团等单位的帮助与支持,更是四川师范大学、成都文理学院和万光治教授团队各位专家学者辛勤耕耘的结晶。巴蜀书社高度重视此项工程的传承价值,对为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巴蜀文化遗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林彤指出,巴蜀文化基底厚重、源远流长,四川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各级政府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希望在非遗保护政策研究法规制定以及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形成问题上,能够有更多的专家教授学者参与到工作中来。

  研讨会上,四川大学项楚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清华大学罗钢教授,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中国社科院聂鸿音教授、孙伯君教授,中山大学罗艺峰教,四川音乐学院肖常玮教授、甘绍成教授等都做了精彩发言,在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激荡出智慧与与灵感的火花,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考与探索路径。

  最后,刘敏在总结时指出,学院在巴蜀文化、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巴蜀文化研究已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与特色支撑,学院将继续探索与实践区域文化保护和研究的工作,传承学院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传统,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