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全省7841万亩耕地 四川正发力
今年以来,全球出现了两大不确定性,“黑天鹅”尚未远去,“灰犀牛”已经到来。一是,全球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防疫造成社会停摆,社会生产力降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是,俄乌冲突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战况愈发胶着的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屡创新高,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粮食、石油等资源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他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6月7日,《关于全省耕地保护建设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
为了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建设刻不容缓,那么,四川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全省的耕地保护建设现状几何?如何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下面让我们到《报告》中一探究竟。
耕地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报告》指出,现今我省耕地保护建设工作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未得到完全遏制,据2020年和2021年国土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全省耕地减少趋势较“三调”前有所放缓,但仍在减少。同时,程序性和实质性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仍然存在,2018—2021年,全省卫片执法检查发现违法占用耕地31万亩,其中基础设施项目程序性违法约占七成。
二是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据“三调”成果,耕地图斑面积小于5亩的占比58%,难以支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全省中低产田超60%,约有716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自然保护地核心区、河道、林区、牧区等,不宜或难以长期稳定利用。
三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据抽样调查,全省约有500多万亩撂荒地,约占全省耕地面积7%。另一方面,全省仍有2019年以前批而未供土地122万亩、闲置土地24万亩;另外,各类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全省多数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后。
耕地保护建设工作成效
根据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全省耕地面积784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8%,全国排名第十位。
从地类结构看,旱地4359万亩,占比55.6%;水田3395万亩,占比43.3%;水浇地86万亩,占比1.1%。
从地区分布看,成都平原经济区2549万亩,川南经济区1646万亩,川东北经济区2477万亩,攀西经济区940万亩,川西北生态示范区229万亩。
现阶段,我省的耕地保护建设工作正在朝这些方向持续发力:
增强依法管地用地意识,健全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法规。扎实推进《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修订工作,研究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市(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任务分工的通知》《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任务清单》等政策文件,为依法依规做好耕地保护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撑。
积极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2021年在全国率先出台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评细则,将耕地保护纳入对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综合目标绩效考核。
试点推行“田长制”,实现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开发“耕地保护随手拍”手机软件,多形式开展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宣传,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耕地保护;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扎实完成全国“三区三线”划定试点任务(全国共5个试点省份:浙江、江西、山东、广东、四川),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试划工作走在5个试点省前列,得到国家层面充分肯定。
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强化土地计划管理和标准控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认真落实建设用地增量指标与存量盘活相挂钩机制,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切实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从源头减少不合理的耕地占用。
从严从实加强督察执法。在全国率先实施耕地变化情况双月动态监测,结合日常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有效管控。
省政府设立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和专职副总督察,向21个市(州)派驻自然资源督察员,推进自然资源执法体制改革,督察执法体系初步建立。
创新开展省级耕地保护专项督察,形成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现和促改机制。
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探索形成的“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土地整治模式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出台新增耕地核定办法,严格新增耕地指标的核实认定,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可靠。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以来,全省共投入财政资金121亿元,实施乌蒙山连片区域等土地整治项目813个,产生新增耕地150万亩,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有力保障了川藏铁路、白鹤滩水电站、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大运会主场馆及配套工程等一大批国省重点项目用地。同时,主动申请承担国家跨省域补充耕地任务1050亩,获得补充耕地经费8.76亿元,有力助推了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采取“五统一”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在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核中获得国务院激励奖励;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明显提升,亩均粮食产量提高50公斤以上,有力推动全省粮食产量时隔20年再次迈上700亿斤台阶。
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采用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等措施,建成一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万亩示范区。积极开展“旱改水”试点,有效增加水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推行免耕少耕、深松浅翻、粮豆轮作套作等保护性耕作制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实现用养结合,促进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提升。目前,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4.09等)较2016年(4.92等)提高0.83个等级。
端稳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耕地是关键。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任重道远!守住全省7841万亩耕地,四川正发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