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 情系四川发展

28.06.2018  16:14

   编者按 :2018年6月28日,《四川日报》11版专刊以“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 情系四川发展”为题,从做强师范教育、创新扶贫模式、弘扬传统文化、扶持成果转化四个方面报道了我校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原文网址: 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628/194940.shtml 。现转载于下:

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 情系四川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四川师大”)作为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始终坚持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与优势,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不断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撑。

做强师范教育 助力教育强省

  2016年,学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2017年12月,在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时,专家组对四川师大教师教育工作给予“教育家成长的摇篮,在引领区域教师教育改革、支持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好评。

  好评的背后,是四川师大在师范生培养中长期坚持优化体制机制,推进综合改革所做的不懈努力。正如学校党委书记丁任重所说,“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为我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四川师大既坚持立足自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着眼长远、坚守使命,努力以教师教育改革支撑和引领四川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以上的教育局长20%出自四川师大,县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30%是四川师大培养的学生。

  早在2011年,学校就启动了省级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去年,四川师大入选全国31所“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高校。目前,学校卓越教师培养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教、职教等五个领域,所有的师范专业均纳入了国家和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范围,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教师教育改革排头兵和卓越教师培养先行者。

  四川师大先后建设了全国地方师范大学中数量最多的师范类国家特色专业、全国首批3个之一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2个之一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中心、全国首批教师教育国家级教学团队,所有师范专业入选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及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师范类“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43项,省级项目185项,在全国同类院校位居前列。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6项教师教育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教师教育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

  四川师大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调整结构、优化体系,结合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新办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等专业,结合我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创建了全省6个之一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推进转型发展、调整存量,电子商务、通信工程等多个专业纳入首批四川省应用转型示范专业,12个专业先后入选省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201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试点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为了补足我省农村和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师资短板,2013年起,四川师大开始在师范类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师资,目前已扩展到15个专业,一批又一批的公费师范生给乡村学校输入了新鲜血液。

  2009年四川师大成立教师培训学院,专门从事省内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全省唯一一个具有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双资质的培训机构,每年承担国培、省培、委托培训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培训项目百余项,项目覆盖四川、北京、广州、云南、西藏、重庆等十余个地区,迄今为止共组织培训中小学教师67万人次,在四川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承担重要使命。

创新扶贫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四川师范大学在充分调研对口帮扶县域脱贫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立足教育培训,多点多渠道发力,助力“精准脱贫”。

  四川师大在理塘县江达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出资100万元援建蔬菜种植大棚,出资20万元捐建村文化站,为甲洼镇中心小学贫困学生捐赠电脑、打印机、书本等学习用具;为普格县捐赠铁床累计5000余个床位数,价值120余万元;在武胜县大通村投入50万元,援建5公里便民道路、改建贫困户院落。学校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分别在理塘、普格修建生态农场,把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转化成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立足培养培训,着力打造本土人才队伍。对贫困区县乡村干部开展民主决策、引领致富、开拓市场等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对乡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培训,已培训贫困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教师6504人次。近两年,学校共组织234名学生赴对口帮扶区县顶岗实习,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四川师范大学牵头,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组成C5联盟,分别在仪陇县、北川县、苍溪县、达川区、普格县、理塘县挂牌成立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大学更好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合适的载体、有力的抓手。”四川师大校长汪明义说。2017年,四川师大组织研究生支教团深入普格县民族中学,走访100余名贫困学生家庭。仅暑期就组建了2000余名师生参与的261支教育扶贫社会实践团队,在贫困区县开展中小学课程增设、贫困村实地走访、社会问卷调查、“农民夜校”暑期班、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同时,学校组织专家、在校生深入贫困村召开“坝坝会”,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党的“三农”政策;开展农村中学生励志教育,帮助农村高考学生解决学习困难问题;为贫困初中生建立学习生涯档案、制定学习计划、跟踪学习情况。

  举办农民夜校,传授大棚种植技术等农业生产技能;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13期,培训400余人次;组建“同心专家精准扶贫服务团”,组织专家赴扶贫地区,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升级以及加强生态保护、开展土地资源整理等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弘扬传统文化  助力文化强省

  四川师大站在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积极参与我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巴蜀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已经成为巴蜀文化研究的领军性科研机构。

  学校有悠久的巴蜀文化研究传统,有教育部唯一一所研究巴蜀文化的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在巴蜀哲学研究、巴蜀美学研究、巴蜀历史学研究、南方丝绸之路和三星堆文明研究、巴蜀活态文献与文化研究、四川方言研究、四川多元文化研究、巴蜀文学研究等学科方向学术成果显著。近年来,学校共取得与巴蜀文化相关的各级科研项目4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1项,省部级项目150项,厅级项目168项。

  四川师大还引导本校社科工作者及科研机构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沿及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咨政启民的责任担当。《四川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关于四川省国土政策助力精准脱贫的问题与建议》《推进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村宅基管理机制的建议》《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对策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2017年,全省新建10个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大获批“扬雄研究中心”和“武则天研究中心”两个。同年,四川师大成立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通过搭建高端科研平台,组建若干科研团队、高端“智库”,试点首席科学家制度,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国家和区域文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即将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将成为研究、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巴蜀文化的又一亮丽平台。

扶持成果转化  助力经济强省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13年10月,学校成立了西部地区唯一以文化创意为主要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四川师范大学科技园。5年来,先后服务入园企业或创业项色的大学科技园——四川师范大学科技园。5年来,先后服务入园企业或创业项目100余家,现有教师创办或由教师为主导创办的入孵企业约12家,涉及到文创产品开发、化学研发、新媒体运用、农业技术应用、广播影视传媒等多个领域,共转化科技成果4项,产业化4项。

  学校孵化出一批具有师大特色的企业和项目。其中,“成都万马欢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及“成都哈云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挂牌“新四版”(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成都必合科技有限公司”经过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被认定为四川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师大绿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高度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被授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示范基地”称号,被列为2016年政府督办项目;“成都奥科睿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系列软件,取得多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

  学校依托科技园申请到2015年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打造“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创业活动——SYB创业培训——创业技能实训——网络服务”链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方式,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2016年8月,科技园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10月获批“四川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联合“成都市腾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建“信创空间”,其孵化场地约为2000平方米,服务入园企业28家,今年5月被评为“成都市科技创业苗圃”。

(段永清 邓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