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刊登我校蔡方鹿教授、王川教授在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的发言

03.02.2015  16:39

    编者按: 6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举行了“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我校政治教育学院蔡方鹿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王川教授应邀出席,并分别作了题为《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考》和《深刻领会,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发言。6月5日《四川日报》(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6/05/20120605435284081456.htm )发表了题为《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的文章,其中,对蔡方鹿教授和王川教授的发言予以了摘要刊载。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增强我校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党员干部贯彻党代会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能力,现将《座谈会发言摘要》全文转载于后。

   为科学发展跨越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四川省社科理论界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http://www.newssc.org】 【2012-06-05 09:57 】 【来源: 四川日报 】

 

   重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谭文劲
  党代会报告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组合成一个整体,以统领四川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来,还是第一次,让人耳目一新。它的提出,不仅是一个概念创新,更是推出了一个植根四川实践、遵循事物规律、推进四川科学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
  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站位高远,统领性、指导性极强。党代会报告把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路径中分别体现,在报告第三部分全面阐释和部署,特别强调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我省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充分体现出该战略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取向一致、相互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化”互动是我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侧重强调大力发展工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两者针对的问题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针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的发展思路,都是为了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三、“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努力于快、服务于好,是推进四川科学发展的大战略。党代会报告在分别论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集中论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时,特别注重快和好的统一,更加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都面临着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只有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四川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提升。

   努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省社科联副主席  唐永进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省社科联作为学术性人民团体,在“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实践中,发挥着省委、省政府联系全省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学术理论活动方面:一是经常主动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学术理论动态,汇报学术理论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三是以课题为纽带,整合社科界力量,开展科研活动,为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服务。四是针对不同时期我省乃至全国国计民生的有关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及时召开分析会、论证会、研讨会,提出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在社科知识普及方面:一是在搞好每年三月的科普宣传月、五月的科普活动周活动的同时,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经常性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二是以“人文讲坛”为主体的社科普及品牌效应不断扩展。三是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科普读物,支持重要的社科普及读物的出版。四是社科普及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省第十次党代会勾画了未来5年四川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四川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的新号角。省社科联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将省社科联机关和全省社科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上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认真履行职责,用实际行动推动四川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

   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考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蔡方鹿
  我们应深刻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培育新时期的四川人文精神。
  充分发掘和利用珍贵的巴蜀文化资源,实施蜀学研究重点工程。实施蜀学研究重点工程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蜀学的内涵及其本质,来把握地域性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及其意义。蜀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已成为现代学人研究的重要对象。蜀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可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巴蜀,面向全国,突出地方特色,将促进四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社会和谐。
  建立和完善积极向上的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和时代发展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与建立和完善积极向上的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和时代发展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不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培育四川精神结合起来。四川精神除巴蜀文化精神之外,近代以来,还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如四川保路运动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四川广汉向阳人改社建乡,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坚忍不拔的地域文化精神也是四川精神的体现,如在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雪山草地的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红军长征精神;如抗日战争时期川人承担巨大的牺牲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的民族精神;如“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应把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
  □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蓝定香
  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改革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我省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必须走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道路。面对交错的利益、纠结的矛盾、复杂的诉求,我省必须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各种政策,变政策叠加优势为后发赶超优势,科学选择改革创新的路径,实行重点突破、协调推进。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二是要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和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民间资本准入,改进政府监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要推进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和监管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要做强做优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强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能力和活力。
  四是要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要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促进“三化”联动。
  六是要正确反映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诉求,建立规范有序的利益对话与协商机制。特别是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加快改善民生。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发挥四川的科教资源优势,走创新驱动之路,建设创新型四川。

   社科研究要服务四川科学发展
  □省社科院副院长  李明泉
  为了切实把研究视野聚焦在省委重大战略决策上来,我以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在科研使命、建构能力、智力服务以及知识体系上转变观念、调整方向,促进科研生产力的大解放,推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首先,需要处理好学术敏感与科研使命的关系。学术敏感说到底实质上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只有当我们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为社会所接受所认可,我们的学术存在才有合理性。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所提出的许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又有实践上的突破,这恰恰是社科工作者大展才华、竭尽智力之所在。其次,需要处理好问题意识与建构能力的关系。这些年,我们社科研究特别强调“问题意识”,这是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学科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但我以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追问、进一步破题,增强社科工作者的“建构能力”。省第十次党代会已对四川面临的发展问题、挑战和机遇作了十分深刻的分析,明确了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需要我们针对四川加快发展的实际,潜心研究,拿出有实效、可操作的对策建议。第三,处理好科研转型与智力服务的关系。四川未来五年的发展曙光已经显露,我们唯有扑下身子“走转改”,转变科研方式,才可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科研成果。第四,处理好西方话语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对四川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别理论、借用国外学科研究方法,但其建构方式必须符合和针对四川实际,真正解决四川的现实发展问题。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战略意义
  □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孙超英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
  一、它基于对四川省情的深刻理解
  四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
  为解决这些问题,省第九次党代会尤其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及“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取得成效,证明了决策是正确的。
  在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它是在重大战略机遇期,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需要
  四川加快发展的机遇很多。正在实施的成渝经济区,就是我省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而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的很多宝贵经验和探索应推至整个四川。“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将为四川发展拓开新的空间。
  三、它是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验及教训的深刻总结和简明提炼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所要解决的,在许多方面,都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在世界范围,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其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问题而言,也有滞后城镇化、虚假城镇化、准城镇化、隐性城镇化、半城镇化等现象。所以,党代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强调,意义深远。

   “两化”互动的政策意蕴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杰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的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实施“两化”互动达成预期战略目标,就必须全面把握“两化”互动的内涵及政策意蕴,以制定科学规划并达成政策目标。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共生的工业化;二是新型工业化是生态工业化;三是新型工业化是由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业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尤其注重“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党代会所阐释的  “两化”互动关系,其政策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两化”互动关系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应当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带动城镇化发展。二是“两化”互动关系中新型城镇化是依托和助力。产业布局、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规划、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空间分布的依托是新型的城镇及城镇体系;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又必然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助推力。三是“两化”互动,关系协调是关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实际上涉及诸多关系的协调联动。既有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又涵盖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还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协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只有有效融合协调这些关系,才可能形成“两化”互动效应。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省文化厅副厅长  李兆权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省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奋斗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力量,肩负着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任务。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重心下移、工作下沉、财力下倾,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最基层延伸,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主渠道,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形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框架。
  公共财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保障。要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的机制,统筹各方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繁荣的节庆文化和丰富的品牌活动是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打造以下品牌活动: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乡镇文化站建设。二是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科学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的基本思路
  □成都市社科院院长  程显煜
  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省第十次党代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立足四川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四川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统筹城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确立全局理念和宏观视野。统筹城乡改革跨越城市和农村两大社会领域,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系统的改革。统筹城乡改革要敢于先行先试,以重点领域的突破促进整体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而是要着眼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框架下构建合理配置全社会资源的体制和机制,这是统筹城乡改革最主要的抓手和最有力的杠杆。统筹城乡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和保障城乡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统筹城乡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各级党政领导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又要吃透中央政策,把住统筹方向,使改革规范有序推进;既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责任,科学制定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推进步骤,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组织保证、财力保障、行政督导、考核绩效,以改革促进发展,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合法利益,把握好统筹推进改革的重点、力度和时机,使改革扎实有效顺利推进。

   深刻领会,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王川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举国上下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我省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就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落实。文化强省,要求努力发挥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作用。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是我省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的一大突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产业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却还没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把文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时间过短,成就还不足。多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增长率偏低,文化产业的需求小,一直制约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
  如今,省第十次党代会中抓住区域文化的特点和地区特色,明确指出建设文化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产业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必将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凝炼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
  □省社科院研究员  杨先农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倡导各领域各行业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炼形成导向鲜明、各具特色、富有凝聚力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这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第一,凝炼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应当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行业精神的培育要积极反映“四位一体”协调、和谐发展的态势,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运行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行业快速增长的发展环境,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凝炼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切实加强理论、舆论、文艺等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防止和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提倡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建立“学习型”行业等。
  第三,凝炼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应当促进行业社会责任担当。要把培育行业社会责任贯穿到凝炼行业文化的全过程,提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行业社会责任作为行业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全社会科学发展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制定行业目标,凝炼行业精神。
  第四,凝炼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的过程,可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行业全面发展的动力,把职工作为行业发展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业各项工作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