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从电大走出来的最美乡村干部: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希望

25.08.2016  18:33

四川日报8月24日报道: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校友风采展示(五)

不忘初心,勇敢前行,坚守乡村,躬耕田垄。他们是四川电大的校友,更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最美乡村干部”。巴中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的杨彬,内江威远黄荆沟镇太平村的刘晋阗,南充西充凤鸣乡的杨阳,阿坝马尔康松岗镇直波村的雷贵和,还有雅安芦山龙门乡的陈钢,绵阳三台的吴明强、刘世伟……让我们走近他们,讲述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电大毕业生扎根基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三台县潼川镇解放村村支部书记刘世伟是绵阳电大三台分校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2008年,被村民推选为解放村村主任以来,为了带领村民致富,一方面开展修路通道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行路难的难题;另一方面利用解放村丰富的水源发展“十里荷塘”近郊观光旅游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他个人投资800万元流转解放村1000亩土地,种植观赏荷花和果蔬采摘体验园打造“十里荷塘”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接待省内外游客达到百万人次。在回乡创业的同时,还不忘关心帮助留守儿童,2012年至今连续4年开设留守儿童寒暑假免费辅导班,个人出资聘请村内5名在校大学生免费为村里的6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退伍军人坚守山区20余年,打造美丽乡村

48岁的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党支部书记杨彬,今年3月进入巴中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学习,成为电大的一名在读生。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地处偏远,山高土贫,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村民贫困。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还未用上电,未通公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为改变村里的贫穷落后面貌,退伍军人杨彬毅然放弃外出经商的机会,担任村干部带领村民改变落后面貌。2003年,村里的面貌刚刚有了起色,一次交通意外却夺去了他的左腿。面对村民的信任,他再次站了起来,被选为村支书,带领村民修公路、兴水利、建学校、兴产业、建聚居点……如今,枇杷村已经从有名的贫困村转变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农村。30名留守儿童有了快乐之家;17.7公里村道路硬化,实现了村村通;5个村民小组258户农户全部用上了电;250亩核桃产业园、600亩银杏产业园即将投产;20多户村民搬进了统一规划的巴山新居聚居点,80多户村民今年年底将入住。

履职担当不忘初心,芦山龙门乡成为震后重建的典范

雅安电大2011年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生陈钢,是2016年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雅安芦山县龙门乡党委书记。“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3年多以来,他始终坚守工作一线,勤勉务实,作为乡党委书记,他充分认识到对于龙门乡来讲,如果不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契机,就难以改变传统农业小镇的局面。他紧紧围绕新村布局产业,大力发展猕猴桃、茶叶、蛋鸡畜禽、特色果蔬等生态观光农业,结合青龙场村精品旅游古镇建设,引导群众发展农家生态度假旅游产业。目前,全乡发展猕猴桃2500余亩,引进“钱记鸡业”“盈安可士可公司”“四川康源农产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3家,并围绕“生态旅游环线”发展各类产业,形成“一企一园一环线”的产业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已具雏形。

四川日报: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6/08/24/20160824605504084050.htm

 

 

扫一扫,欢迎关注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