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无性系林业“领跑人” 把一个芽变成上亿株树的克隆

26.05.2015  12:07

把一个芽变成上亿株树的克隆,郭洪英10年推广巨桉优良无性系造林逾200万亩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郝勇)5月8日,郭洪英同省林科院领导和育种室同事一道来到位于泸县的省林科院川南林业研究所,开展川南所林木基因库和长期育种基地规划,为进一步发挥育种和良种繁育在四川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突破林木组培良种快繁技术瓶颈

2000年7月,26岁的郭洪英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带着对现代林木生物技术的热爱走进了省林科院,走上了推动四川无性系林业发展的梦想之路。

四川林木组培工作历经几代人努力一直未有突破,良种快繁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郭洪英敢于吃“螃蟹”,全面负责林木组织培养研究。

破旧的房间,几台陈旧的设备,郭洪英接手的是一个完全瘫痪的组培室。很多前辈现身说法,劝她趁早离开以免浪费青春。郭洪英勇敢面对逆境,一头扎进组培室,带领两个助手,在很多人的怀疑和观望中心无旁骛、不分昼夜、不计得失地埋头苦干,开始了包括桉树在内的20余个树种的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植物组织培养,第一步是把优良植株上获得的带芽茎段变成芽苗,它必须要有合适的培养基。在巨桉这一全新领域,该选择什么样的营养和激素呢?没有太多可以有效借鉴的资料。

实验大楼里,组培室的灯永远是最后一个关,半夜空荡荡的实验大楼常常只剩下那个忘我工作的女孩。为了育苗,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郭洪英用柔弱的肩膀把10多吨的泥土,一筐一筐从1楼搬到5楼楼顶,育好了苗,又把土从楼顶一点点往下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了郭洪英身边的每个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洪英带领团队用最少的经费收获了最大的成果。良种选育硕果累累,巨桉等树种的组培快繁技术也相继成功。在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时期,郭洪英义不容辞、勇挑重担,把还在哺乳期的孩子交给父母,在150公里外的基地一呆就是半年。白天晒晚上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魔鬼”式的工作,换来了从实验室向大规模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转型,桉树组培苗产业破茧而出。其组培技术也凭借优良的配方和原创的基部微创促根技术,领先于国内外同类技术。郭洪英主持完成的《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年磨一剑的郭洪英,当之无愧成为四川无性系林业“领跑人”。

有性育种、无性利用”模式支撑四川林业产业发展

郭洪英领导的育种和良种繁育团队,主要是通过杂交等有性育种手段培育突破性的良种,再通过组织培养等无性繁育手段大规模快速繁育良种。

“‘有性育种、无性利用’模式,支撑和引领四川林业产业发展。”省林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省林科院组织建成了年产优质巨桉组培苗3000万株的组培工厂和中心苗圃,成功地使桉树优良无性系苗木生产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桉树组培快繁的成功在四川省首次实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生产上的规模化运用,全面推进了四川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良种化进程,将四川林业带进了“克隆”时代。

15年来,郭洪英先后主持了“桉树良种选育及杂交育种”、“巨桉优良无性系快繁及高效栽培技术成果转化”等省部级以上攻关及重点项目近20项,带领团队建立了我国最大的巨桉、桤木种质资源库,累计生产速生桉树等良种组培苗1.2亿株,为四川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种质材料和优质的苗木,在全省推广巨桉无性系造林近200万亩、桤木造林30万亩、轻基质苗造林60万亩,使四川工业原料林培育周期从15-20年缩短为5-6年,大面积人工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从0.5-1立方米/亩·年提高到1.8立方米/亩·年以上,新增木材逾2000万立方米,增收节支总额逾40亿元。

[名片] 郭洪英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先后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一届林业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奖励与荣誉,2015年4月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

[绝活] 植物“克隆“高手”,创新性地提出了组培茎段基部微创处理促根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巨桉组培根差苗弱、成苗率低的国际性难题,在省内首次实现了组培技术在林业生产上的规模化运用,推广巨桉无性系造林逾200万亩,使我省桉树速丰林良种使用率从0提高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