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农人”抱团谋变 先过“信任关”
比传统农业费时费力,却不被市场信任。搞生态农业,出路何在?
2013年,“新农人”概念在四川被首次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汪向东用“三新”来定义他们: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今年春节前夕,全国生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在南充市西充县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农人”代表、专家围绕生态农业信任困局和未来发展展开热议。 □本报记者 李淼 “新农人”由哪些人构成?农民+其他职业转型而来的人
“新农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2005年起,郫县安德镇安龙村农民高一程就艰难起步自己的生态农业,“完全拒绝化肥农药”。如今,规模已扩至23亩,并通过CSA(社区支持农业)方式为近80户成都市民直配稻米蔬菜。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大鹏表示,这些从事CSA农业的群体正是“新农人”早期代表,目前省内坚持家庭农场型CSA农业的“新农人”还有百余户。
此次参会的四川代表中,有放弃多年高尔夫运营打造万亩农场的老板,也有转行做生态农园的新闻记者。白领下乡务农,被不少人认为是从都市喧嚣中“短暂逃离”。但四川云顶山世纪农业开发公司老总朱杉果断反驳:“我从做高尔夫‘种草’到做农场‘种菜’,只是做事‘战场’换到远离喧嚣的山里,仍是为都市客户服务,一刻也没逃。”
“‘新农人’构成日益多元,既有本地农民、返乡创业者,也有正从城市或其他职业转型加入的人,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企业或协会身份投身农业,带来新的知识结构、市场意识和丰富从业经验。”省农村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刘杰说。
生态农业如何走得更快更远?坚守理想玩转时尚
生态农业如何走得更快更远?这是四川“新农人”们用实践艰难摸索但远未拉直的问号。“有机垃圾换生态蔬菜。”这几天,高一程正在成都一家大型小区做活动试验转型升级版CSA。“以前虽让社区支持农户,但我的70多家客户分散在成都各处,成本很高。”高一程说,想针对一个小区集中争取客户,然后将全村生产也集中起来,真正实现消费者社区支持农民社区,扩大客户,降低成本。
白领“新农人”将电商营销、物联网、资本运作等时尚元素不断引入农业。“我通过微博、微信和体验式营销已解决过半销售,下一步利用政府集配中心项目,通过合作联社将周边聚集起来走成都连锁超市,并启动电子商务。”南充大唐农业老总唐俊表示。
“玩法”虽新,“新农人”坚守的生态理想不曾动摇。简阳市东溪镇高级农艺师袁勇已在当地力推生态农业4年,“没有一滴农药,没有一粒化肥,土地免耕,不除草。”唐俊说,这是核心竞争力。
“‘新农人’是一群‘生态自觉者’和‘产业探索者’,不断引领现代农业前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告诉记者。好农业如何“被信任”?打造透明农业和参与式农业
好的农业如何“被信任”?这是“新农人”们当下普遍面对的发展困惑。“客户常为比市场价高出的几元钱犹豫。”刚投身CSA农业的绵阳伊甸园农园负责人尹玉霞表示,主要问题还在于消费者对产品是否真正生态、是否值得多花钱有疑虑。“透明农业和参与式农业是个办法。”会上,“新农人”和专家提出解决之道: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全面动态公开,通过入股、体验等方式实现消费者深度参与农业生产。
重庆社科院研究员朱艺指出,家庭农场仍将是世界现代农业主流经营形式,只要克服信任问题,CSA农业潜力可观。“CSA是典型的熟人型经济,靠感情和信息对称维系,但局限于小圈子,生产无法做大,客户也无法多元选择,成为散落的生产消费‘孤岛’。”彭大鹏说,要搭建一个制度保障下的平台,各种规模“新农人”共享信任关系和客户,借助透明和参与式农业,不断建立起开放信任型市场,实现CSA向SSA(社会支持农业)转变,破解信任困局。
今年1月,全国“新农人”联合会筹备组已在西充成立。近日,多位四川“新农人”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将抱团出击,争取在打造值得信赖的市场平台上尽快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