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扶贫”集体商标首度集中亮相 能提供这些助力

20.08.2018  09:41

  “四川扶贫”集体商标首度集中亮相,只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 

   利好

  “我在电视上看到,展会产品都来自四川贫困地区,就过来多买点。”8月16日,第三届四川省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活动现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随机采访的市民道出此行目的。

  集体商标使用成员可享受的权利包括获得财政、税收、金融、交通运输、定向采购等政策支持;能够参加全省各类技术培训、贸易洽谈、信息交流;可将集体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等

   建议

  有了新商标不等于就有了新市场,应该以“商标+行业标准”的方式,依托行业组织,建立制定标准生产手册

  当日,全省387家企业带来了数千种农特产品参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白底蓝字的“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特别吸引眼球。

  期待:企业盼集体商标提供助力    记者在现场走了一圈发现,大到皮袄、羌绣等手工制品,小到葡萄等水果,参展的所有商品均贴有“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四川扶贫”集体商标首度集中亮相在消费者面前。

  记者发现,在场不少企业对这枚集体商标满怀期待。它,能提供何种助力?

  “好东西,可惜知名度不高。”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监陈文方指着面前的有机牦牛奶说,囿于资金等因素,公司没办法对产品进行大范围推广宣传,“产品贴上集体商标,参加这次展会有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

  距离高原之宝展位不远,是自贡市霞光食品厂的展位。整个上午,该厂负责人傅强都在忙活。

  今年,我省首次邀请四大片区外的扶贫企业参展,傅强的工厂是其中之一。“花生都是从贫困户家里收来的。”他说,贴上“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后,希望尽快获得更多、更实惠的支持,例如资金补贴、人员培训等。

  “集体商标使用成员可以享受一些权利。”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获得财政、税收、金融、交通运输、定向采购等政策支持;能够参加全省各类技术培训、贸易洽谈、信息交流;可将集体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等。

  探路:多部门合力拓宽扶贫产品市场    “打上集体商标标识,只能说明产品来自贫困地区,具体怎么卖出去,还要多部门合力。”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拓宽扶贫产品销路?展会现场,一个二维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拿出手机扫二维码,会进入一个名为“四川扶贫背篓”的小程序,在上面不仅能看到各种热销商品,还能查看扶贫采购排行榜,并按贫困县查找自己想要的商品。

  开发小程序的四川云背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胡浩说,当天活动现场,就有近20家参展企业与他们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进驻线上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入驻106家扶贫企业,月销售额近千万元。

  我省拓宽扶贫产品线下市场的“脚步”正加快。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等共同主办的“贫困地区产品进小区,我们在行动”活动,从今年5月一直持续到12月底。其间,志愿者将走进成都多个小区,为居民送去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

  进驻高速服务区,也是扶贫产品闯市场的一大尝试。8月14日,乐山市金口河区扶贫产品率先入驻成乐高速夹江天福服务区,成为全省首个扶贫产品进高速服务区试行示范点。目前,该服务区共入驻5家企业,展销8种扶贫产品。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将协调各办理ETC业务的银行对扶贫客车免费办理安装ETC设备;明年,做好扶贫货车ETC的办理工作;确保收费人员依法执行关于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费政策,把握“整车装载”的认定标准和免费品种的范围。

  思考:有了新商标不等于有了新市场    “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作为一个新事物,从第一次现身成都闹市区,到现在展会上的集中亮相,时间仅一个多月。这期间,有449家企业通过了“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审核并备案。

  但“四川扶贫”集体商标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政策宣讲不到位。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来自贫困地区的生产经营主体,发现不少企业负责人跟参加往年的扶贫展一样,忙于展示和销售自家产品,对集体商标的申请、使用以及能够给贫困地区企业带来哪些实惠和帮助并不了解。

  简化申请手续、缩短审核时间,也是来自贫困地区企业负责人的殷切期望。

  乐山市金口河区大瓦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范玉平说,自己在两星期前就向区扶贫移民局提交了申请材料,但直到参会前一天才知道产品可以贴“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了。

  新商标只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在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华看来,有了新商标不等于就有了新市场,应该以“商标+行业标准”的方式,依托行业组织,建立制定标准生产手册。“以标准化、规格化、集约化、冷链化的方式变革贫困地区的生产经营模式,才是高效的扶贫方式。”张春华说。

  张春华建议,不仅要有新商标,还要有新商业品牌,提高扶贫产品的附加值。(王林 记者 侯冲 李欣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