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扶贫政策转向:不“扶穷县”只“扶穷人”

03.04.2014  16:33

贫困县限时“摘帽”  再无讨价还价余地

  (记者高柱)贫困县限时“摘帽”再无“讨价还价”的商量余地。记者今天从四川省扶贫移民局获悉,除藏区外,到2020年,四川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将限时退出。

  为保证“摘帽”之后扶贫开发力度不变和实际成效,四川同时决定建立“摘帽不摘政策”、“考核不唯GDP”和“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将过去宽泛性地‘扶穷县’,转为今后精准地‘扶穷人’。”省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表示。

  据悉,在2012年3月的国家扶贫办公布的微调名单中,全国共计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四川有36个。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透露,名单公布之前,确有个别县存在“保旧帽、争新帽”的现象,甚至还托人说情把“工作”做到了北京。

  “争戴帽或不愿摘帽,实为利益驱动!”四川省扶贫移民局规划处负责人解释“保旧帽、争新帽”原因时算了一笔账:一旦成为国家扶贫重点县,除平均每县享有3000万元~5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外,还有专项转移支付、加上其他行业扶贫资金,一个重点扶贫县的平均投入在3.5亿元以上,此外还能享受到定点帮扶等多项政策支持。“就连当地公务员的工资,也比非‘重点县’高一个档次。

  去年底,国家扶贫办曾表示将改革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也再次强调,研究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机制和约束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真正惠及扶贫对象。

  记者近日在川东北某扶贫重点县采访,该县近几年在“扶贫开发”支持下修建了连片成群的高档楼房。但有关人士直言,一些扶贫“红利”并没完全用到改善民生上面,要让扶贫回归正轨,就得“真扶贫、扶真贫”。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建立精确扶贫的工作机制。”张谷告诉记者,今后要把减贫人数、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等作为“重点县”党政主要考核指标,目的在于引导“重点县”党政干部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他还表示,四川正着手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将过去“扶穷县”真正转变为“扶穷人”。

  此前,有近百万贫困人口的四川南充市去年底已对其4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开出了到2017年全部“摘帽”的时间表,对将没按时“摘帽”的县主要领导将实行摘“官帽”的问责处理。戴了28年“国家贫困县”帽子的南部县委书记何修礼表示:“压力在肩,不摘也得摘,晚摘不如早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