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开展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长江鲟是我国长江上游独有的珍稀野生鱼类,曾主要栖息在长江干流四川宜宾至合江江段,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长期以来,由于态环境的破坏,一直处于濒危状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极危级(CR)保护物种。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我省多举措并举推进长江鲟拯救行动。
一、增殖放流长江鲟,补充野外资源量。 5月17日,省政府、农业农村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在宜宾举办了以“共抓大保护、拯救长江鲟”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沙先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院士,以及11个国际组织和民间社团等共200余人参加了活动,共放流长江鲟苗种8.5万余尾,其中长江鲟亲本50尾。计划2019--2020年每年还将放流数百尾长江鲟亲本及数万尾苗种,力争3-5年实现自然繁殖并恢复自然种群。
二、核查修复长江鲟产卵场和索饵场。 从今年开始,组织专家团队核查现存长江鲟产卵场和索饵场,科学评估有效性现状,并对部分产卵场和索饵场进行修复,提高自然繁殖的效果和规模。
三、建立长江鲟监测网络。 采取超声波遥测跟踪、误捕信息收集、自然繁殖监测等手段,建立完善自然江段长江鲟野外群体监测网络,科学评估长江鲟资源恢复和种群重建效果。
四、改善长江鲟保种和野化条件。 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宁救护中心为依托,打造国家级长江鲟保种基地和野化放养基地,逐步实现较大规模的人工保种和野化驯养。
五、建立遗传资源库和遗传谱系。 以国家科研、教学、救护单位为主体,以民间驯化繁育单位为支撑,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江鲟遗传管理技术和亲子鉴定技术,建立人工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遗传资源库,实现对人工繁殖的指导、对放流个体的遗传跟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