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院:以“工匠精神”推进产教融合

17.10.2016  22:44
  已成为时代品格和大众气质的“工匠精神”,与建筑业尊崇的“鲁班精神”同出一脉,而“培育鲁班传人”,正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建院”)秉持的办学理念。作为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领军学校,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新月异的“新常态”之下,四川建院如何保持定力、明晰定位,与产业相互支持、深度渗透,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时代工匠”?
  业界对四川建院有一个比喻:四川建筑界的“黄埔军校”。四川建筑施工企业近70%的项目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毕业于这所学校。出自该院就职于政府建设部门的干部芸芸,业界大佬芸芸。对产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成就了这项美誉,不能不说是对学院产教融合办学效果的最好肯定。
  “职业教育如果脱离了产业背景,就是一句空话。”四川建院党委书记孔燕说得简单明了。作为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领军学校,四川建院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密切合作,特别是近年来,把“工匠精神”倾注于创新改革之中,着力于研究产业升级换代背景,执着于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专注于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们既保持了持久稳定的耐性,也锻炼了破解困难的耐心,更有迎接机遇和挑战的耐力。”孔燕说。
  以脚踏实地的耐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生产适销对路“精品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对于四川建院来说,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就是追求的目标。如何改善“工艺”、雕琢“精品”?他们引企入校,开展联合培养。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是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第二大电梯生产商。2012年,四川建院开办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引企入校,企业投入价值430万元的设备建立了电梯实训室,由双方共建共管。这个实训室,不仅能“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同时用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及鉴定。3年多来,培训学生和员工共计5260余人次。
  通过校企之间的“绿色通道”,学院三届毕业生中的80%去了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就业。该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彭伟说:“这些学生工作态度严谨,专业技术很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和部门中层管理人员。
  四川建院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的联合培养模式,被新华社记者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经典案例,写进调查报告,认为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共担机制,结成事业发展、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企业参与合作‘缺动力’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四川建院如何快速反应、满足社会需求?该院推行定制服务,“订单式”培养,与上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双方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推行“量身定做”培养模式:
  ——“全程订单”模式。例如,学院与四川华西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班,双方共同制订招生章程、教学大纲,学生毕业后依照协议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到单位实习、就业。
  ——“短程订单”模式。例如,学院与成都铁路局、中铁九局等单位合作,学生平时按专业大类完成本专业通用知识的学习,暑假及毕业实习则按照订单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强化和系统培训。
  ——“分流培养”模式。例如,学院与中建一局联合举办“钢筋翻样”工程师订单班。基础技能培养完成之后,由用人单位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主干教学课程,并派出专家授课。目前,第一期68名学生已经上岗。第二期订单班已如期组班学习。
  耐性,持久而稳定的士气高昂状态,源于自信的禀性和气质。四川建院推进产教融合,没有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而是以脚踏实地的耐性,分析行业企业的意愿,大胆创新培养模式,而且产出了“精品”,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以化石为泥的耐心顺应产业升级,培养“时代工匠
  眼下,“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品格和大众气质。而对四川建院来说,对这四个字的领悟尤为深刻。因为“工匠精神”若溯其源流,与追求专注和极致的“鲁班精神”同出一脉。鲁班,正是建筑业界无比尊崇的祖师爷。
  四川建院长期拥有“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社会声誉。看入口,学院新生录取分数线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看出口,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看质量,学院每年有4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央企和大型国有行业骨干企业。这些指标,清楚地表明产与教形成了良性互动,达到了较高水平。
  四川建院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将“工匠精神”注入改革发展进程,致力于寻求产与教的深度融合。
  未来,建筑业将朝着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此,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意见,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如何主动融入这次产业大变革?四川建院组织力量研究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学院迅速转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成立绿色建筑评价研究中心,成功申请工信部“BIM工程师”认证培训点,为提升行业水平提供了能量。
  与此同时,四川建院在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中率先启动了建筑工业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在这里,学生和产业工人可通过3D打印+BIM技术,对构件进行模拟仿真制作、拼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仿真建筑实体。
  先进技术被运用于教学体系,并融汇为教师和学生的掌中技能,进而服务于地方建设。在第七届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能大赛上,四川建院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学院完成了西昌市阳光学校南山校区初步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咨询工作,参与了宜宾总工会、崇州中医院等多个项目的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咨询工作。
  在搭建从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立交桥”、打通职教学生上升通道方面,四川建院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该院自2013年起与西华大学、四川华西集团联合开设“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改革试点班。试点班学生修读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后,由西华大学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此外,四川建院全面实行专业课小班化教学,推行部分基础课教学使用本科教材,同时,坚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特色。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辉说:“现实的需求,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形成从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阶梯式’培养链条。
  四川建院的实践同样受到中央媒体关注,被总结为“1+N教育培养‘时代工匠’”。正所谓,若职守耐心,一粒稻米,终将成满仓稻粮。
  以专注持久的耐力激发办学活力,站到时代前沿
  推崇“工匠精神”,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持重。除了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工匠精神更代表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李克强总理曾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中国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让“崇尚一技之长”成为社会风尚,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提供支撑。历经60年风雨,四川建院能否继续擦亮品牌,扛起“培养适应工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的大旗,站到时代前沿?
  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实现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同时,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也是空前。而各铁路施工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在“十二五”期间就已露出端倪,且对后期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急速增加。四川建院认为,这将是一次大的机会与挑战,经过调研,他们与大中型铁路施工、运营企业达成基本共识,将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打造精品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
  事实上,一直以来,四川建院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和科技发展形势,构建政、行、企、校合作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服务。
  总投资4100万元的结构技术中心,是西南地区能实现大吨位三维动态加载实验的结构实验系统,先后完成了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这对现有技术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四川建院参与的“正交异形板的疲劳性试验”,为保证大桥在服役期内安全运营奠定了基础。
  四川建院牵头完成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包含14部施工工艺规程)编制,开创了高职院校领衔主编地方行业全套技术标准的先河,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四川建院在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开展建筑人才培训,10年间共培训了近6600人。
  四川建院主持两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自开始推广以来,在132所职业院校、107家建筑企业中应用,被553所职业院校借鉴,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川建院致力于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学技术研究拔尖人才。目前,学院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依托这些“最活跃的因素”,学院共建成工程技术类研究所(中心)17个、省级创新基地3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近年来,共承担建筑应用技术研发课题13项,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技术成果推广6项、技术服务项目24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
  不倦的追求,成就了较高的为社会提供价值的能力。骆驼能征服沙漠,鸽子能征服天空。耐力,让它们总是能到达想要去的地方。未来之路如何?孔燕说,我们不盲目扩张,而且还要去除存量,遵循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地走职业教育道路。
  遵循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脚踏实地,精雕细琢——是对“工匠精神”的专注,打通了“”与“”这两个社会再生产链条中不同部门之间的通道,同时,成就了四川建院的品格和气质。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习近平为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