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德阳日报】四川建院: 以“工匠精神”推进产教融合

15.10.2016  20:38

老师们悉心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凸显互动式、应用型特色。

已成为时代品格和大众气质的“工匠精神”,与建筑业尊崇的“鲁班精神”同出一脉,而“培育鲁班传人”,正是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的办学理念。作为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领军学校,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新月异的“新常态”之下,如何保持定力明晰定位,与产业相互支持、深度渗透,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时代工匠”?

业界对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建院)有一个比喻:四川建筑界的“黄埔军校”。四川建筑施工企业近70%项目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毕业于这所学校。出自该校就职于政府建设部门的干部芸芸,业界大佬芸芸。对产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成就了这美誉,不能不说是对该校产教融合办学效果的最好肯定。

职业教育如果脱离了产业背景,就是一句空话。”四川建院党委书记孔燕说得简单明了。作为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领军学校,四川建院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密切合作,特别是近年来,把“工匠精神”倾注于创新改革之中,着力于研究产业升级换代背景,执著于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专注于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市委书记蒲波在刚刚闭幕的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加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支持高等教育做大做强”,让四川建院上下备受鼓舞。“我们既保持了持久稳定的耐性,也锻炼了破解困难的耐心,更有迎接机遇和挑战的耐力。”孔燕说。

以脚踏实地的耐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生产适销对路“精品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对于四川建院来说,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就是追求的目标。如何改善“工艺”,雕琢“精品”?他们引企入校,开展联合培养。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是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第二大电梯生产商。2012年,四川建院开办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引企入校,企业投入了430万元设备建立了电梯实训室。“目前世界最新一代器材和产品,都可以在这里看到。”设备系实训室主任陈旭用手一指实训室里的4个井道。

双方共建共管的这个实训室,不仅能“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同时,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训及鉴定。三年多来,培训学生和员工共计5260余人次。从这个实训室走出的学生考取“电梯操作证”,过关率接近100%。

通过校企之间的“绿色通道”,三届毕业生中的80%去了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就业。该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彭伟说,“这些学生工作态度严谨,专业技术很强,一大部分人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部门中层管理人员。

与迅达公司的联合培养模式,被新华社记者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改革创新的经典案例,写进调查报告,认为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共担机制,结成事业发展、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企业参与合作‘缺动力’的根本性问题”。

伴随着信息技术渗透、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川建院如何快速反应,满足社会需求?他们推行定制服务,“订单式”培养。该院与上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双方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用人单位实际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量身订做培养模式:

——“全程订单”模式。例如与四川华西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班,学院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招生章程、教学大纲,学生毕业后依照协议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到单位实习、就业。

——“短程订单”模式。例如与成都铁路局、中铁九局等单位合作,学生平时按专业大类完成本专业通用知识的学习,暑假及毕业实习则按照订单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强化和系统培训。

——“分流培养”模式。例如与中建一局联合举办的“钢筋翻样”工程师订单班,前四学期基础技能培养完成之后,由用人单位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主干教学课程,并由企业派出专家授课。目前第一期68名学员已经上岗,用人单位评价学生“与岗位无缝对接”。第二期订单班已如期组班学习。

耐性,持久而稳定的士气状态,源于信心的禀性和气质。四川建院推进产教融合,没有停留在契约上和口头上,而是以脚踏实地的耐性,分析行业企业的意愿,大胆创新培养模式,而且产出了“精品”,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以化石为泥的耐心

顺应产业升级,培养“时代工匠

眼下,“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品格和大众气质,而对于四川建院来说,对这四个字的领悟尤为深刻、亲切,因为工匠精神若溯其源流,与追求专注和极致的“鲁班精神”同出一脉。鲁班,正是建筑业界无比尊崇的祖师爷。

四川建院长期拥有“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社会声誉。看入口,该校新生录取分数线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看出口,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看质量,每年有4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央企和大型国有行业骨干企业。这些指标,清楚地表明了该校产与教形成了良性互动,站上了较高水平。

四川建院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将工匠精神注入改革发展进程,致力于寻求产与教的深度融合。

未来,建筑业将朝着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此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如何主动融入这次产业大变革?

四川建院组织力量研究产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认定绿色建筑及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对中国建筑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该院迅速转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研究中心。此外,他们迅即成功申请工信部“BIM工程师”认证培训点,为提升行业水平提供能量。

与此同时,该院在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中率先启动了建筑工业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土木工程系实训室主任万健介绍,在这里,学生和产业工人可通过3D打印+BIM技术,对构件进行模拟仿真制作、拼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仿真建筑实体。

先进技术被运用于教学体系,并融汇为教师和学生的掌中技能,进而服务于地方建设。在第七届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能大赛上,该院学生与全国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该院完成了西昌市阳光学校南山校区初步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咨询工作,参与了宜宾总工会、崇州中医院等多个项目的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咨询工作。

仍是为了契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四川建院在搭建从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立交桥”、打通职教学生上升通道方面,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

近年来,用人单位和一些政策规定抬高了学历门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较难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四川建院成为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之一,自2013年起与西华大学、四川华西集团联合开设“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改革试点班。试点班学生修读完成三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由西华大学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此外,该校全面实行专业课小班化教学,推行部分基础课教学使用本科教材,同时,坚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凸显应用型特色。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辉说,现实的需求,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形成从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阶梯式”培养链条。

他们的实践同样受到中央媒体关注,被总结为“1+N教育培养‘时代工匠’”。正所谓,若职守耐心,一粒稻米,终将满仓稻粮。

以专注持久的耐力

激发办学活力,站到时代前沿

推崇工匠精神,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持重。除了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工匠精神更代表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李克强总理曾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中国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让“崇尚一技之长”成为社会风尚,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提供支撑。历经60年风雨,四川建院能否继续擦亮品牌,扛起“培养适应工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的大旗,站到时代前沿?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实现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另一方面,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也是空前。而各铁路施工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露出端倪,且对后期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急速增加。四川建院认为,这将是一次大的机会与挑战,经过调研,他们与大中型铁路施工、运营企业达成基本共识,将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打造精品专业,以满足市场对铁道工程技术和盾构施工技术专业的大量需求。

事实上,一直以来,该院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和科技发展形势,发挥高校智力优势资源,构建政、行、企、校合作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服务。

总投资3900万的结构技术中心,是西南地区能实现大吨位三维动态加载实验的结构实验系统,先后完成了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其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这对现有技术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四川建院参与的“正交异形板的疲劳性试验”,以探求其实际的疲劳性能,以保证这座大桥在服役期内安全运营。

该院牵头完成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包含14部施工工艺规程),开创了高职院校领衔主编地方行业全套技术标准的先河,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四川建院在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开展建筑人才培训,十年间共培训了近6600人。

他们主持两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其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始推广以来,在132所职业院校、107家建筑企业中应用,被553所职业院校借鉴,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川建院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及科研激励政策,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学技术研究拔尖人才,目前,该校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4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依托这些“最活跃的因素”,迄今该院共建成工程技术类研究所(中心)17个、省级创新基地3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近年来,共承担13项建筑应用技术研发课题,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完成技术成果推广6项,完成技术服务项目24个,获得发明专利8项。

不倦的追求,成就了较高的为社会提供价值的能力。骆驼能征服沙漠,鸽子能征服天空……它们的耐力,使它们总是能到达它们要去的地方。未来之路如何?孔燕说,围绕“稳规模、提质量、调结构、同发展”的发展思路,我们不盲目扩张,而且还要去除存量,遵循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地走职业教育道路。

遵循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脚踏实地,精雕细琢——是对工匠精神的专注,打通了“”与“”这两个社会再生产链条中的不同部门之间的通道,同时,成就了四川建院的品格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