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四川建设好”——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

22.08.2014  12:19
    1986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结束最后一次家乡之行时留下一个心愿。从那以后,小平的心愿成为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矢志不渝的誓言   [一]     今天,201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忆往追昔,我们思念如潮。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像一座不朽丰碑,令人怀思久远。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以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和无畏的政治勇气,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振兴,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是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世纪伟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到再度掀起思想解放运动新高潮的南方谈话,一次次关键抉择,一次次引领航向,他带领着“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驶入中国世纪,书写中国奇迹。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他八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两次当选“年度风云人物”——这是世界对他的礼赞。     浓浓的乡音回荡在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时代的重要关口,邓小平同志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这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社会主义能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历久弥新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是中国的,是世界的,也是四川的。四川是小平同志的家乡,是他一生奋斗的起点。因为小平,四川人民倍感骄傲和自豪。     小平生前,长期关怀家乡建设,对家乡人民寄予殷殷嘱托,对家乡发展给予殷切期望。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家乡人民必须回答好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面对不断发展的 “实际”,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是什么?   [二]     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立足省情特征和四川实际,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打开《邓小平文选》电子版,检索“发展”这个关键词,在有1148页正文的三卷文选中,一共使用了1066次,平均将近每页一次。特别是第三卷,383页正文就有558次提到“发展”这个词。     是什么让小平同志对“发展”萦绕于怀,念兹在兹?是不发展就落后挨打的少时记忆;是不发展就贫穷倒退的执政感悟。     面对风云变幻,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从全球“第二梯队”到“世界第二”的飞跃。以发展作牵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天地。     事实上,发展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念;不仅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信念。     发展之于四川,更有着不同平常的意义。小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精心谋划,多措并举,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组织兴建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创了西南地区政权稳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1978年,他听取四川省委工作汇报时强调,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 “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的论断。     从纵向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四川大地旧貌换新颜,四川经济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大关,跃居全国第8位。但横向比,经济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人均GDP排位全国靠后的问题并未根本扭转。     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把小平同志的家乡发展好、把家乡经济搞上去。发展,是响彻四川大地的最强音。     我们毫不动摇地推进发展。“当前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下更大力气抓发展的问题。”这是省委审时度势的清醒认识;“就四川来讲,发展更是必须紧紧抓住、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中心任务”,这是省委一以贯之的郑重宣示。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立足宏观形势和省情特点,确立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在新征程中正推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我们与时俱进地推动发展。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观也需要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完善。“发展才是硬道理”绝不仅仅指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包含了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我们认清发展趋势、把握发展规律,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把提质增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奋力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三]     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     一曲《春天的故事》,曾唱响大江南北。“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歌词的背后,是“深圳速度”演绎的中国奇迹,是这位老人平实而富有洞见的话语:“改革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人公认的是,邓小平同志以改革家的胆识,打开了那一扇与世界接轨、迎八面来风的大门,将创新与创造、活力与激情在中华大地点燃,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活力迸发、激情燃烧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发展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已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小平同志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期许。1982年,他来川视察期间勉励家乡干部说,四川是改革之乡,要充分发挥“天府之国”的优势,在各项工作中争取更上一层楼。乡音情切,只有“勇做改革排头兵”,我们才不会辜负小平的那份嘱托与期望。     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犹记得这样一个感人场景:2012年12月,刚刚当选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外地调研,就来到广东深圳,向伫立在莲花山公园内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他坚定地表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从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到稳扎稳打、务实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混合所有制试点……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节拍“步稳而蹄疾”。     今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触动的利益更加复杂,需要破解的难题更加艰巨。“狭路相逢勇者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角,四川大地鼓荡起改革求进的春风。四川作为小平同志的家乡和全国改革的发祥地之一,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把中央精神与四川实际紧密结合,落实好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各项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把扩大开放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以实际行动“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30多年前,四川人民用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的破冰之举,树立了“敢为人先”的标杆。30多年后,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鼓点,曾经的改革之乡必将在新征程中续写新的改革传奇。   [四]     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始终把民生改善和扶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邓小平同志的无数经典语录里,有一句话最能打动人心:“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爱”字,浓缩了一名执政党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小平同志的一生,都在躬身践行“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无不尽力提倡与实行”的诺言。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扎根人民群众、心系人民群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是因为那份对人民群众“浓得化不开的爱”,小平同志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对“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的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作出回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也好、发展也罢,本身并不是目的。“蛋糕”做大了,还有一个把“蛋糕”分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一直探索求解的问题。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执政。在我们党长期执政后的今天,在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多元的今天,在社会博弈和各种矛盾日渐聚集的今天,对人民的“爱”愈加显现出托起希望、共筑梦想的温暖力量。试想想,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对人民的“爱”,又怎能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怎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虑、办群众所需?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标注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新高度。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发展愿景,刻划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尺度。爱民之情、为民之心,跨越时空,成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永恒主题。     四川是人口大省,还有许许多多特殊困难群体,改善民生、扶贫解困的任务相比全国更为艰巨。邓小平同志1952年到中央工作后,先后9次回川视察工作,每次回来,都要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1980年,小平同志走进四川农村,“家里喂了几头猪”、“煮饭烧了些什么”,都是他关心的重点。他告诫家乡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让山区尽快富裕起来”。     心系人民群众,挂念民生冷暖,应成为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执政情怀。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要切实树立民生优先的理念,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集中办好富民利民实事,扎实开展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四大片区”扶贫攻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努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你把群众装在心中,群众就会把你放进心里。只要我们执着而真诚地爱着人民,紧紧团结带领群众,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每一个人的幸福美好生活。   [五]     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转作风树新风,抓落实重实干,为四川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中国,推进各项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已形成上上下下的共识。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在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搞好中国的事情,一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作为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大步前进的同时,保持自身肌体的健康与生气,祛除潜伏的病灶与危机,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这是因为,我们党是“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复兴彼岸的领航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     毋庸讳言,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面对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的建设正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滑坡值得警醒;个别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使权力、贪污腐化务必警惕;有的党员干部对“四风”问题视而不见、脱离群众必须警觉。正如小平同志所言:“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党在新时期必须着力解决的新课题。     以问题意识直面各种挑战,以自我革新、刮骨疗毒的勇气找出“病灶”、剜除“毒瘤”。一招接一招,一拳跟一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以高度的自觉与担当,正风肃纪,“打虎拍蝇”,奋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拥有90多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活力四射,勃发出青春和朝气。     在党的肌体中,党员干部是血脉、筋骨。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的风气和形象关乎国家的风气和国人的形象。为此,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四川的干部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制定符合实际、群众拥护的政策”。今天,中央用转作风、树新风、扫“四风”的具体指向,对党员干部重塑形象提出了新要求。两者有一个共通点始终不变:走进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始终坚如磐石的力量之源。     时代在变,不断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不会变;形势在变,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没有变。推进四川改革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干在一线。对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在全省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我们已经行动起来。全省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省委号召,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与群众坐一条凳子,同群众一块苦一起干,一心为民、干在实处正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新风尚。     我们已经行动起来。全省党员干部自觉对比先进典型,找差距、查不足,以“信念坚定、政治可靠,思想解放、敢闯新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品德高尚、清正廉洁”为行为规范,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一大批兰辉、毕世祥、菊美多吉式的好干部正不断涌现。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废墟前,不顾危险奋勇救援的身影可以作证,蜀中大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热潮可以作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四川党员干部队伍值得党和人民信赖。   [六]     百年沧桑,神州巨变;伟人虽逝,精神永存。     1984年10月1日,参加国庆35周年游行的大学生们打着一条醒目横幅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牵动了世界的目光。横幅大书:小平您好!定格在历史深处的这个画面,成为不断唤起人们记忆的难忘瞬间。     小平您好!彼时彼地,这是对生者的真情问候;小平您好!此时此刻,这是对逝者的无限怀念。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之际,家乡人民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四川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正呈现出百业兴旺、后劲勃发的喜人景象。     今天的中国,“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正站在又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需要执政党以更大的智慧、更新的手段,接过改革开放的接力棒,带领全国人民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赛。     今天的四川,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们要牢记小平同志的嘱托、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坚定“三个自信”,牢牢把握省委对当前形势与发展的“六个基本判断”,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不断从新的实践探索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途径,奋力书写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一定要把四川建设好。”1986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结束最后一次家乡之行,在成都登上北去的列车时,用纯正的四川话给家乡留下心愿。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9000万四川人民将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请党和全国人民放心,我们一定能把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建设好!一定能建成一个更加美丽、繁荣、和谐的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