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应急测绘助力抗震防汛救灾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省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万余处,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环境压力,全省地质灾害呈易发、多发趋势,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充分展现了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天地一体、机动高效、 互联互通”的测绘应急保障能力。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四川应急测绘在行动!
综合演练显实力
芦山地震一周年之际,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于4月19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2014年防震救灾综合演练。演练模拟4月19日7时30分,凉山州发生7.0级“地震”。按照演练计划,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四川局立即响应,副局长杨升参加指挥部会议,四川局与省预备役高炮师组成测绘应急分队,在演练中承担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任务。
此次演练出动测绘应急核心装备无人机2架、移动应急测绘指挥平台1套、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平台1套、运输车2台。抵达演练区后,分队负责人迅速果断地指挥现场搭建测绘应急阵地。移动指挥平台和应急监测平台一字型摆开,测绘应急彩旗高扬飘起,测绘型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有序组装,移动会议系统迅速搭建。分队模拟通过无人飞机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开展“灾情侦察”,并通过卫星传输系统将影像数据传输回后方,为指挥中心开展 “指挥决策”和“灾情评估”提供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演练持续在34℃高温、强紫外线的高原进行,队员们个个着装整齐、严阵以待。演练结束时,预高师副师长兰彬称赞,测绘应急分队装备先进,信息化技术保障有力,队员们演练精益求精。
邛海实战立新功
4月20日,四川西昌邛海片区地质灾害防治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成功获取。这是应对汛期来临前的应急测绘取得的又一战果。
西昌邛海区域海拔高,水域广阔,雾气沉沉,且常年大风,风向不定,不利于无人机航飞作业。为确保影像获取成功,省防震救灾综合演练刚一结束,应急测绘分队就转战邛海,队员董振、李伟顾不上休息,抢在夜幕降临前依据在天地图•四川上选定的起降场地进行实地勘察。20日8时,空域申请成功;9时,无人机组抵达起飞场地,开始起飞准备;10时,无人机成功起飞;19时,无人机克服不利因素,成功获取3个架次的低空数码遥感影像120平方千米,分辨率达0.2米。
队长赵桢介绍,一旦邛海片区发生灾害,机组将再次获取影像,并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对灾前、灾后影像数据进行对比,精确分析出灾害损失程度,可对灾情做出预研、预判,为各级部门科学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为解决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缺乏大比例尺地图的问题,省政府决定将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作为专项纳入《四川省“十二五”基础测绘发展规划》。邛海片区影像测图就是《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应急保障项目任务中的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为期三年,目前已完成40余个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重点场镇和200余个存在重大隐患的地质灾害点的测制工作,其中专用图测制260平方千米。
科技创新结硕果
4月16日,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局专家受邀作科技救灾专题报告,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测绘应急保障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四川局结合转型发展制定“一院一品”战略,加强测绘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宣传和交流平台,加大科技和装备投入,为取得多次应急测绘任务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尤其是应急测绘科研攻关硕果累累。
一方面,积极开展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应急项目研究。2014年3月,四川局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及支撑技术应用研究》、《应急测绘低空无人机遥感关键技术与装备》和《微小型全极化SAR测图系统及其应急监测应用》,促进无人机多机协同航线规划、网络RTK、GPS后差分、飞行器通讯、SAR测图等应急测绘的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加强对应急测绘科研支撑项目研究。先后开展了国家局科技支撑项目《应急测绘多源时空数据集成管理与网络化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改进和简化常规航空影像生产流程,提高了应急现场出图效率;开展自主科技支撑项目《测绘应急保障中的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了无人机硬件性能、续航能力、数据获取能力和多种复杂条件下的无人机应对能力。
汛期即将来临,四川应急测绘战鼓已敲响!自2013年芦山强烈地震以来,四川局已获取全省21个市州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分辨率影像6000余平方千米,为省委省政府和公安、国土、交通、水利、林业、规划、卫生等部门及部队提供及时高效的测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