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成效显著

13.03.2014  19:51

              编者按 :3月13日,中国网报道了我校极探索就业工作新方式、扩宽就业工作新渠道、搭建就业创业新平台的有关成效和经验。现将全文转发于此。(原文网址: http://sc.china.com.cn/2014/sci_edu_info_0313/27328.html

 

              中国网四川频道成都3月13日讯(记者 诸泽海) 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方式,扩宽就业工作新渠道,搭建就业创业新平台,在就业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备受瞩目。近日,记者特别采访了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了解该校就业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成就:毕业生就业率95%左右

              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现在毕业生的规模约为12000人/年(本科约9700人/年、博士与硕士约1000人/年)。其中,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约2600人/年。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3个(含2014年新增的酒店管理、资产评估、审计学3个)。其中,可以为师范类的专业仅19个。此外,教育部2012年版专业目录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学校本科专业涵盖了10个(无医学、哲学)。

              数据说明,四川师范大学并非单纯的师范院校,已为省属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所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创业引导扶持的重要性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就不言而喻。

              校方另一组数据: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左右。其中,2013届的供需比大致为1∶5。其中,师范类为更高。

              数据说明,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与“积极拓展市场”的思路,确实颇有成效。尤其在“以创业带动就业”问题上,学校采取了多项举措,也不断创新思路(譬如,2011年以来,学校已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项,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4项。这项目旨在促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将创业和创新有效结合),但效果仍然存在量不大、特具影响力的不多,且创业领域与学生专业背景的关联度不大等问题。

              举措:尽力搭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下,学校通过几个层面的工作来切实推进和落实就业工作。

              首先,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将其列为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在校生成长教育、毕业生发展教育”的3部曲。在具体措施上,学校成立了“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除周介铭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外,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校团委等多个学生培养部门和招生就业处均为成员单位。其中,校团委还牵头组建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导航站”,进一步完善了学生自主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学校与锦江区、龙泉驿区等地的创业就业孵化园建立了共建机制,为毕业生搭建了应有的创业就业平台。

              其次,学校再次修订《四川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四川师范大学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与鼓励毕业生创业,以及加强创业指导、强化创业培训和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学校有关部门还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性方案。譬如,设置“创业学分”,设立“创新创业成果奖学金”等等。目的均在于鼓励学生创业及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学校在与锦江区、龙泉驿区的合作过程中,尤其在落实《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意见》以及创业专项扶持政策方面,我们坚持“能优则优、能细则细”的基本原则,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环境。

              再次,学校根据毕业生规模、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逐步增加就业专项资金,并在就业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创业基金,专项用于学生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有16个近年的创业项目入驻龙泉驿区和锦江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早在2009年10月,学校就建立了100万的创业基金用于扶持学生创业的小额无息贷款(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可贷款3000元至50000元)。迄今,学校已组织了3次创业基金的项目评审,在校学生贷款总额近50万,且所扶持项目运转情况良好(已归还13万)。

              第四,学校通过开办创业训练营(与成都市人力资源公司合作进行SYB创业培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以及邀请成功创业毕业生(或在校学生)以“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的方式举行创业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报告会,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其创业意识和能力。

              其一,学校将就业创业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该校主要开设了学时数不少于32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就业过程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创业基础》等课程,选修人数逾4000人次/年。

              其二,学校以开设创新创业讲堂、举办就业讲座和素质拓展等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转变就业观念。去年,学校及学院层面举办创业就业活动82场次。此外,还邀请了一批成功的创业者(尤其是校友)与学生交流创业心得(抢抓商机、筛选项目)。其中,学校2007级毕业生、成都市登峰环保节能灯厂的创始人、四川博豪登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博豪拥有发明专利2项,他的企业年产值逾2000万元,居2010年中国80后大学生创业富豪榜第1位;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级毕业生舒义,2010年3月创办的北京力美广告公司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营销领域成长和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

              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列举了近年规模较大且影响较好的报告会,比如:2010年12月 “青春•创业•梦想——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学生优秀创业者报告会”;2012年3月 “创业在身边——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在校学生创业事迹报告会”;2013年5月 “身边的创业故事——勇于拼搏,从身边做起”。

              这些鲜活的创业人物和创业事迹,为正在创业和想创业的在校学生传送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勇气。

              其三,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就业创业的指导4年不断线。即是以一年级新生为主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和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相关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科学地职业规划与职业技能提升。譬如,学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求职大赛、创业设计大赛以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成都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0年至今,学校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9项。2012年,学校2个创业项目入选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会展且是唯一有创业项目参展本次年会的四川省属本科院校。2009年至2013年,学校在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成都市青年大学生创业比赛中是获得一等奖数量最多的学校之一。

              通过这些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就业创业能力,更加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从而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探索成功创业的路子。

              改革:中肯建议  多方联动促就业

              虽然有了成功的探索,在相关负责人看来,学校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学校对于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对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对现有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扶持与优惠政策予以归类、整合与修订,避免“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协调性。同时,相关的政策措施还应足够反映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

              第二,实施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培训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创业指导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的共同期盼。但是,相关部门目前尚无明确的培训计划与标准,致使不少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不仅培训目标得不到保证且使就业工作经费并不宽裕的高校处于尴尬境地。

              第三,创业孵化园或省人社厅、教育厅可牵头组织艰苦创业的典范(尤其是成功创业的同龄人)以“走进高校”的方式,既可让学生互动交流,也可分享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经验,重要的是可产生激励效应。

              第四,省人社厅、教育厅可牵头或责成一些创业孵化园建立省、市、校三级联动的创业导师库,并整合各领域的专家与企业家资源,对具备一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扶上马,送一程”,提高学生创业的存活率、成功率。

              第五,加强学生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捋清学生创业各环节政府、企业、孵化园、高校之间的职责分工,有效推动地方与高校合作建设创业项目的预孵化平台,不断降低学生创业的风险。

              第六,优化“凡进必考”的程序、内容及时间安排。一是希望程序上进一步体现考察毕业生综合素质及发展潜质的良好愿望,避免机械地“考试”(甚至简单地“闭卷考试”);二是考试科目设置与内容要求应有统一规范,且与职位要求应有较好的“关联度”;三是适度提前“公招”考试时间,有利于学生“错峰”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