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校史沿革

22.04.2016  19:22

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旧址(现址为四川省三台中学)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教育场景(耕犁机)

1950年9月,位于南充小西街的川北大学教室

四川师范学院迁往成都狮子山时的校门

四川师范大学四个校区校景图

  校史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展示了学校发展改革的风雨历程。通过校史沿革,我们不仅可以明晰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可以感受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激发全校师生热爱师大、建设师大的热情和创造精神,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东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诞生的直接历史渊源
  四川师范大学的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1923 年 4 月 26 日,东北大学在沈阳成立,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材,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1928 年,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东北大学被迫内迁,成为国内第一所流亡大学。在辗转北平、西安后,迁至四川三台县,“当地政府和各界群众召开了有 3000 人参加的欢迎大会”。
  在三台县 8 年的时间里,东北大学的“办公、学生补助、学术研究等费,极感支细”,校舍简陋,物资匮乏,土木老屋,糙米黑面,桐油照明,无车无舆,生计危及。办学条件十分艰难。但东北大学师生弦歌不缀,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勤奋攻读,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倡导体育运动,办学成绩甚佳。
  东北大学师生还自愿举行义演,捐赠前线,支援抗战。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返沈阳,部分滞留四川的师生,在四川省尤其是川北地方的支持下,于 1946年在原有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为川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揭开了四川师大办学的历史篇章,成为“四川师大校史最基本、最悠久的历史渊源”。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最主体的渊源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返沈阳势在必行,川北高等教育的发展或因此中断。而所遗三台校舍和校具,足可供千余师生员工之用,废弃可惜。地方有识之士积极商讨,利用东北大学原有校舍、迁余的部分图书、设备与羁留师资、学生,筹备成立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以期造就经济建设所需之高级技术人才,以图川北农工生产事业现代化”。
  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编撰的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记载:筹备会于“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指1946 年 5 月 16 日)在三台县参议会设立学院(指川北农工学院)临时办事处,并定是日为学院成立纪念日。”2005 年,学校经过多方史实考证,将我校的建校时间确定为 1946年5月16日。

  尽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房屋破旧,校具简陋,但教师勤奋刻苦,学生态度认真,情绪饱满,毅力顽强,“专心循序修业”,“都能体谅创业之艰辛”。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延续川北高等教育,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好评。《大公报》、《涪江日报》 相继报道了学院的办学情况。学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前身私立川北农工学院成立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争取更好的办学条件,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经过董事会和川北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1949 年 5 月,私立川北农工学院正式改为“私立川北大学”,西山书院(1946 年 6月 1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创办于南充赛云台)张静虚列席私立川北大学董事会,建议以西山书院为基础设立文学院,成为川北大学的组成部分(10 月,文学院从私立川北大学独立出来,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
  由于受战争影响,成渝各地学校早已停课,但校长王宏实办学经验丰富,使得私立川北大学在纷乱中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至 11 月,此后又变相抵制了路过三台的重庆市长杨森解散川北大学的企图。三台解放后,解放军一野十八兵团韦杰军长及时来学校组织师生开会,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指示新任县长刘石安务必刻意保护私立川北大学。
  当时,川北行署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安定社会,巩固新政,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由于私立川北大学科系较多,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因此迁址南充小西街成达中学,并以此为基础,于 1950 年 7 月与私立川北文学院合并,组成了“公立川北大学”。1950 年 9 月,“公立川北大学”改称为“川北大学”。川北大学的成立不仅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更为此后川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师范学院: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师范大学新中国建立后,大力培养建设人才和逐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已成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1952 年 10 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川北大学自一九五二学年度开始改为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迁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原址,原校名撤销,改称 ‘四川师范学院’”。
  在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以川北大学文、理专业为基础,合并了川东教育学院(川东教育学院前身是由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于1940 年在重庆创办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以及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及相关教师,组建了四川师范学院,原川北大学的工科专业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1953 年,原重庆师范学院奉上级指示撤销,该院中文系二年制语文专修科、数学一年制专修科学生调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址狮子山后,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前身)数理化三系于 1964年并入四川师范学院。
为了使四川省高等师范学院的布局更趋合理,教育部决定把四川师范学院迁至成都。1956年 8月,四川师范学院由南充市西迁至成都市。原专修科各专业留在南充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1958 年后改为南充师范学院)。本科部分(包括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 5个系)全部迁往成都,校名仍为四川师范学院。
  1957年,学院的建校任务大部分仍在继续进行。校园内道路泥泞,塘堰坟堆到处可见,部分农舍尚未迁出,树木竹林稀疏,大多数师生在草棚内上课,不少教工还住在未撤销的农舍里,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全校师生员工一边建校,一边教学,无私奉献,勤俭办学,开拓进取,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四川师范大学: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1978 年,学校被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省属重点院校,成为我省一所办学能力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规模最大的师范学院。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尽快发展我省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学校的办学实力,于 1985 年 6 月 28日决定,四川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学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9年,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四川师范大学,成为草堂校区,2008 年 8 月搬迁入成龙校区成立了工学院和商学院。2003 年,学校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2008 年 9 月,举行了成龙校区启用仪式暨新学期开学典礼。2012 年,广汉科教园区投入使用。学校形成了以狮子山校区和成龙校区为主的办学格局。
  2016 年 5 月 16 日,是四川师范大学建校 70周年的校庆之日。当我们的思绪划过那片历史的天空,去回忆感受那段峥嵘的岁月,一幅幅学校师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感人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禁要为学校发展改革所取得的光辉成绩而深感自豪,不禁要为学校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倍感骄傲。2006年 2月,学校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几代人的申博梦。是四川省连续 18年来地方高等学校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零的突破。2006 年 11 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2010 年,学校新增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实现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零的突破,也实现了四川省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下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近七十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 20 余万毕业生,涌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陆军少将高伟、四川华西集团总经理杨斌等一大批杰出校友。以四川省基础教育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中学骨干教师 1/4 是我校毕业生,其中,中学特级教师高达 40%是我校毕业生、还有中学校长 25%以上是我校毕业生。比如现在成都市四中、七中和九中的多届校长,都是我校毕业生。
  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立足已有的发展基础,继续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走师大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的发展改革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国家特别是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图文资料由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