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政协助推"产村相融" 助老区脱贫

26.06.2014  12:09

原标题:四川巴中市政协助力老区扶贫开发记事 巴山深处有新家

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林木庄稼掩映着一排排规划有序的粉墙黛瓦。6月17日,当记者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槐树村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方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巴山新居”。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这川东北大巴山腹地,隐藏着这样的“世外桃源”。槐树村,是巴中市政协助推“巴山新居”工程、加快老区致富工作的一个缩影。

当好新居建设的参谋

巴中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是国家确立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当地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川陕苏区核心地区的巴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截至2010年,30余万农户还居住在土坯危旧房中。

自2011年以来,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要求,中共巴中市委加大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力度,统筹推进“巴山新居”建设。巴中市政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到“巴山新居”建设中来。

在“巴山新居”工程实施之初,巴中市政协通过先期调研发现:发展规划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千村一面的现象十分突出。为此,市政协先后多次组织开展专题视察、调研,形成了《融入巴文化元素,彰显巴山新居特色———关于巴山新居建设中融入巴文化元素的视察报告》、《加强保护型新居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等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意见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和落实。在规划和建设中,巴中市有效避免了边做边改、照搬照抄、大拆大建的现象,较好地传承和展示了地方传统文化。

目前,在建成的38个新村中,各县区依据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有机融入巴文化元素,在吸纳现代文明的同时彰显了地方特色。

政协助推“产村相融

建起新房子并不等于过上好日子。作为劳务输出大市的巴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巴中市政协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地区新村建起来了,产业或没有及时跟进,或产业定位不科学,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晰;有的地方农民聚居后,离田地甚远,耕作不便。为此,巴中市政协就把“产村相融”问题作为履职的重要着力点。

为了寻求解决办法,三年来,巴中市政协主动作为,与各县区政协联动开展了扶贫开发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等8份调研报告,提出提案50余件,社情民意80多条。

在政协推动下,巴中市一方面通过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让农民生产不离村,保证地有人种、粮有人打;另一方面通过龙头加工企业落地、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式,让农民打工不出市,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三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政协助推,科创药业、温氏牧业、七彩林业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巴中,银耳、紫薯、芦笋等32个重点产业化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已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40个、“巴食巴适”特色产业基地135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376个。

不仅如此,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还每人联系一村一企、一个项目,助推产村相融。在巴中市各级政协委员中,也涌现出了修路扶贫的苟民霖、高店子村80后“第一书记”程乃文等优秀典型。

打一场扶贫发展攻坚战

按照国家新公布的扶贫标准,巴中至今仍有100万左右贫困人口,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确定的国家今后10年内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打一场扶贫发展的攻坚战,是巴中市政协委员的共识。

巴中市政协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不断汇聚推动当地发展的正能量。2013年,巴中市政协以筹办红军入川80周年纪念活动、全力助推原川陕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光彩事业巴中行暨川商革命老区行”为契机,为当地发展穿针引线、献计献策。

在今年四川省政协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巴中市政协主席李树海作了《建设巴山新居工程、加快老区致富步伐》的专题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鸣。会后,四川省政协将此发言材料报送给了四川省委、省政府。

巴中政协联合四川省政协在多次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制定支持原川陕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提案材料,由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带到今年全国两会上。据悉,此提案已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2013年,“巴山新居”正式纳入四川省发展战略规划部署,中共巴中市委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扶贫攻坚的意见》。巴中市加快建设“巴山新居”,扶贫攻坚步伐进一步加大。去年以来,省市县(区)三级投入已达1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