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机器人:活力十足“新经济”乘势而来

26.04.2016  10:59
核心提示:四川工业机器人:活力十足“新经济”乘势而来       新产品     “四川造”工业机器人有望弯道超车     不久前,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仕海拿到公司一季度经营数据,产值实现同比增长11.2%。这是一家专门研发制造工业机器人的公司,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产品销量的增加,让公司业绩“看起来不错”。     与杨仕海的感受同频共振的是全省一季度工业机器人的整体表现,产品产量同比增长7.1%,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明显好于其所在的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     借力“中国制造2025”,工业机器人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传统的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行业,资阳、达州等地部分从事中低端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望乘势而上。同时,“四川造”工业机器人也在加速由“制造单一化”向“整体智能化”、由“低端制造”向“高端技术”转型,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多地引入顶级技术团队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是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目前上游、中游基本都被跨国公司把持,国内95%的企业集中在下游,此前,四川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也基本做的下游产品,把零部件买回来进行集成组装。     如今情况正发生变化。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研发的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视觉捕捉技术投入使用,可使生产效率提升10%,能耗下降20%,人工成本下降50%以上。并且,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降低人工干预引发的出错率,大大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焊研科技的发展战略已向研发领域延伸。     无独有偶。四川福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把宝押在机器人本体上。这家脱胎于西南科技大学科研项目的机器人生产厂家坚持实行自主研发,是国内少数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的民营企业。目前已在系统集成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其中,谐波减速机(一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正在进行测试,将于今年投入使用,最高可节约成本数十万元。公司一季度利润率增长接近10%,今年将加大核心零部件研发,产值目标是3000万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上述两家企业的发展方向并非个案,四川工业机器人产业整体都在谋求从下游向中上游的转型,泸州、宜宾等地已引入国外机器人顶级技术团队,为转型提供支撑。       谋划组建产业创新中心     四川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传统行业多,大部分涉及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许多生产环节需要大量工业机器人。但据初步测算,目前四川每万名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只有10台,市场空间巨大。     按照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到2020年四川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5.5万台,每年增量9000台,增长速度将会非常迅猛。     2015年10月,省政府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指出,四川将努力突破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力争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四川机器人产业将重点围绕汽车、电子、国防军工、食品饮料等领域需求,开发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生产加工成套设备。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费宇分析,四川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潜力很大,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龙头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调研,抓紧编制相关规划,研究组建创新中心、研究院等,由政府牵头进行产业整合,集中企业力量攻破技术难题,分享成果,互利共赢,争取延续目前发展的好势头,抢占这一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在更为广阔的机器人民用市场,四川也希望分一杯羹,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将成为研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