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温暖——四川妇幼保健工作惠民生彰显正能量
新华网四川频道10月27日电(本网记者 董小红)10月27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颁布实施20年。作为我国第一部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的专门法律,《母婴保健法》为保障母亲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双特”行动让失独家庭重现笑容、全省婴儿死亡率连续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母婴保健法》指导下,四川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蓬勃发展,为妇女儿童带来阳光下的温暖。
“双特”行动将伤痛变为笑脸
独生子女死亡的“失独”家庭,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特别群体。2012年,四川简阳市人口计生服务站启动名为“特殊家庭·特殊关爱”的“双特”行动,对失独家庭进行心理咨询、健康管理和全程再生育关怀。
32岁的郑女士是简阳市简城镇人,2年前8岁的独子意外去世,郑女士夫妇一直想再生育,在外治疗一年多也没查出病因。到简阳市人口计生服务站检查后,郑女士被发现患有双卵管堵塞。市人口计生服务站及时帮她联系去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绿色通道”。治疗回到简阳后,市人口计生服务站又多次对她进行随访和心理疏导。去年底,郑女士成功怀孕,如今孩子已经2个多月。“我们现在很高兴,感觉生活又有盼头了。”郑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
“能够让失独家庭从伤痛中走出来,重燃幸福生活的希望,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简阳市人口计生服务站站长魏运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经对全市818人进行了“双特”服务,实现再生育13人,怀孕5人。
“三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在内江市资中县鱼溪镇利民小学,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已通过“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与父母视频“见面”。这得益于2008年开始,内江市开展的以关爱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为内容的“三关爱”工程。
“三关爱”工程在利民小学、资中水南实验学校等农村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向留守儿童发放亲情联络卡,并帮助学校建立网络“亲情聊天室”和心理咨询室,安排医生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定期免费体检等,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健康成长。
鱼溪镇利民小学学生张小美(化名)是“三关爱”行动的受益者之一。与众多农村留守儿童一样,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平时缺乏关爱的她一度忧郁厌学,进入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后,她得到生活上的补助、学习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救助,整个人都变得开朗阳光了,还成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主持人。
据不完全统计,资中县通过“三关爱”工程,已经让近百名不能及时入学和辍学的“留守儿童”走进课堂,转变了300多名“问题少年”,数千名学生在接受帮助后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对口帮扶提升民族地区妇幼保健能力
针对四川民族地区产科服务能力不足、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缓慢等突出问题,2009年,四川省卫计委还联合省财政厅、省妇联实施了提高民族地区31个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项目,动员组织省内11个市与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州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低于50%的31县进行区域对口协作。
四川卫计委妇幼保健处处长韩梅介绍,11个市不仅对民族地区31个县进行产房、手术室等硬件设备支援,每年还派出妇产科、儿科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支持”。目前已培训民族地区各类技术人员近3万人次,抢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近2000例。
为了激励民族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四川还组织了孕产妇护送队,实行护送补助。护送队伍由乡村医生、村干部等组织,负责本村孕产妇护送工作。对孕产妇护送队护送一名孕产妇到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每次补助100元。
数据显示,四川民族地区31个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超过50%。孕产妇死亡率由2009年的98.59/10万下降到2014年上半年的45.28/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9年的15.50‰下降到2014年上半年的9.43‰。(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