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好人”李君和他的扶贫餐厅

29.12.2015  09:29

 

一个玉米馍馍背后的扶贫故事

—— 探访“四川好人”李君和他的扶贫餐厅

酸水豆腐、玉米馍馍、米豆腐炒腊肉……这一道道看似普通的乡村菜,背后却是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扶贫故事。

每一位顾客在品尝乡村美食的同时,还会实实在在地对“”帮扶到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的贫困户。

这就是苍溪岫云村支书、“四川好人”李君开设的四川首家扶贫餐厅。开业不足一个月,已实现营业额20万元。

扶贫餐厅架起了爱心人士精准扶贫的桥梁,也开启了农村放心食品入城的绿色通道。餐厅利润的20%都返给了苍溪的贫困乡亲。”12月22日,李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条爱心创意牵起城里与山里

地处成都高新开发区的这家扶贫餐厅名叫“一品一家”。其最大特色就是每一道食材都可以追溯到远在苍溪的农户,每一次消费都可以实实在在地惠及苍溪的贫困户。

小到土鸡蛋、土蜂蜜,大到粮食猪、跑山鸡,从做酸水豆腐的何婶,到炕肉馍馍的李叔,李君和他的伙伴在乡村中不断寻找和挖掘绿色食材和巧妇能人。

如今,“一品一家”已与苍溪53个乡村的1200余户农户签订了供销合同。其中60%都是当地的贫困户。对于特困户和贫困户,“一品一家”采用保护价包销以及优先销售的原则。

李远志是岫云村的特困户,自身有智障缺陷,老婆是残疾人,平时靠低保过日。李君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养粮食猪。一年下来,夫妻俩养了两头粮食猪,被“一品一家”帮销到成都,收入7600元。据悉,如果在当地售卖,两头猪只能卖到3600元左右。今年夫妻俩又与餐厅签订了合同。

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劳动脱贫奔康,这是李君最大的心愿。

脱贫不能等靠要,扶贫也不能光是送赠捐,激发起贫困户的斗志与信心,这才是持续长效扶贫的关键。”李君告诉记者,像李远志这样的贫困户,如果靠捐款捐物,即使脱贫也难免返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积极性与劳动力,这样的扶贫更长效,更有效,也更有尊严。

一个玉米馍馍承载一家人希望

玉米馍馍看起来金黄可口,吃起来香甜酥脆,是扶贫餐厅最受欢迎的招牌菜。它出自苍溪县东青镇63岁的贫困户王林清老人之手。

王林清家有八十多岁患病的老父老母,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时先后遭遇车祸,大儿子摔破脾脏,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小儿子半边瘫痪,需要专人照看。

除了地里的农活,王林清和老伴闲时就靠做玉米馍馍维持生计,小小的玉米馍馍承载了一家的希望。

老人做的玉米馍馍在当地售价一元一个。“一品一家”按每个1.5元的价格包销。餐厅一月销售2500个玉米馍馍,仅此一项,就可以帮助王林清一家一月收入3000元左右。

已经签约“一品一家”的岫云村53岁留守妇女何会琼定期给餐厅提供自己做的米豆腐。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斤半谷子可以磨出1斤米,价值2.3元;1斤米能做成3斤米豆腐,按现在5元一斤的供货价,她一天可以做出40斤米豆腐,一个月做10次,毛收入就是2000元,除去大米成本,还可以净挣1700元。

一个更高的平台 扶贫双向对接

一个小小的扶贫餐厅,成为爱心扶贫的大平台。

记者在现场看到,餐厅每个餐桌上都有一个扶贫认亲小卡片。

“王泽淑,83岁,因为年龄关系,她只养了5只鸡,如果你愿意与她“结亲”,这5只鸡产蛋的前三年你将吃到资格的土鸡蛋,三年后产蛋率下降,你就可以吃到5只三岁的老母鸡。一个老人一年可以增收近2000元。”

这是其中一张餐桌上的卡片,配图是王泽淑老人喂鸡的场景。

李君告诉记者,得益于“远山认亲”活动,岫云村的贫困农户与城里爱心人士结了对。扶贫餐厅则让这个活动有了长期依托的平台。顾客现场吃了觉得不错的,可以线上选择与生产农户“结对认亲”。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已有上百位成都的爱心人士通过餐厅现场“结对认亲”,认购苍溪贫困户各类农产品约7万元。

(记者 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