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全面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18.03.2020  18:30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吹响了进军号角。一年来,四川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提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建设目标,制定新举措,形成新体制,构建新模式,培育新队伍,积累了新经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四川大学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作为学校“两个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第一时间带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学习贯彻专题会,主持召开学校中心组学习会,提出学校贯彻落实的总体思路。校长李言荣院士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时强调,学校要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力建好思政课。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作用,牵头制定《四川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方案》(川大委〔2019〕29号),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得越来越好”的工作目标,明确了鼓励思政课教师国外实践研修、设立教学教授、设立专项人才引进经费等48条举措,并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岗,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三是贯彻落实两办《意见》和教育部《创优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四川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川大委〔2019〕68号)以及学校和学院分解方案,提出成立四川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心、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编写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传记等举措,举全校之力共同打造一批标杆思政课堂、标杆思政课程和优质教学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川大特色的高水平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推出一批高水平思政教育理论成果,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

以“三进”为统领,完善推进体系。一是成立新平台,开设新课程。成立四川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在大三年级试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受到学生欢迎。二是文科名家领衔讲。开展文科专家领衔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系列讲座6场,参与师生2000余人次。三是强化“三进”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院深研细学、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获立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全课程全过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获立省级和校级教改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入选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项目,发表习近平“3•18“重要讲话精神相关研究论文7篇;设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科研专项64项、教改专项21项。建立打通“三进”“最后一公里”的教学研习机制,打造思政课“一课一特”和思政课教师“一人一案”,设立教改专项76项。四是讲好“四个故事”。抓细抓实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要求,讲好思政课中国故事、红色故事、川大故事、专业故事“四个故事”,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例教材和系列微课,努力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

深化课堂革命,锻造系列金课。一是开展课堂革命大讨论。开展为期半年的“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暨思政课堂革命大讨论”,发动全院教师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揭短亮丑,剖析原因、找出对策,深化课堂改革成为共识。二是推进“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坚持“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四讲”(新进教师试讲、备课小组说课、骨干教师示范讲、文科名家领衔讲)“三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集体备课,实施“思政+”计划,构建了马院各教研室与校内兄弟学院结对集体备课机制;牵头与兰州大学等4所重点马院共同举办了第5届“纲要”课程跨校集体备课会,与浙江大学等5所重点马院举办了“毛中特”课程首届跨校集体备课会。三是打造系列金课。深入推进基于智慧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两高一阶”思政金课。推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获得四川省“思政课程”示范课程1门,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加大“在线课程工作坊”建设力度,实现本科生4门思政课程MOOC全覆盖,研究生思政MOOC实现零的突破,打造线上“金课”。以“8秒正能量”“红动1小时”“五彩石”等主题实践活动品牌为载体,开展了“青马人人说”主题教育活动、“寻根家风”假期社会实践等各种实践活动,打造系列实践金课。“五彩石扶志扶智志愿服务”获立教育部2020年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开好云端课堂,贡献思政力量。一是提前谋划、抓实抓细。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学院各教研室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案、慕课/SPOC操作指南、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群课堂直播教学流程或操作指南、学生在线学习指南等配套方案以及线上教学安排建议等。二是制订预案、反复演练。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提前熟悉平台、反复演练操作、相互交流体会。为应对线上教学可能造成的系统瘫痪、掉线、卡顿等情况,每位老师都准备了三种以上线上教学平台使用预案,确保所有思政空中课堂标准不降、内容不减、连线不断。2月24日以来,思政课线上开课率100%,没有出现一起教学事故。三是思政战“”、师生同天。把“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与思政课堂“小课”结合起来,讲好疫情防控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分批录制思政课战“”小课堂17个,截至目前,已完成录制并进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1个。关心关爱湖北籍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同学们线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贡献了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云端思政课,为身处疫情的同学们撑起了一片天。

坚持“六要”标准,建强师资队伍。一是以“六要”标准提高教师素养。修订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写入新进思政课教师宣誓誓词,继续开展新进思政课教师宣誓活动,组织参加部省校院四级培训。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贯彻落实“六要”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作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对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思政课教师,坚决实行退出机制。二是重点引进高端人才。积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字号”“青字号”等高端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优秀中青年人才,开通“一人一议”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引进名誉院长1名。三是构建三级人才梯队。加强内培外引,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国、省、校三级人才梯队,入选2019年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社科菁英1名、四川省十佳新青年1名。四是建设四支队伍。制定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举全校之力,引四海之才,建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兼职导师、特聘教授四支教师队伍,聘用兼任思政课教师10名。探索在校内相关学科中遴选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加入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探索校内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

狠抓学科科研,提供理论支撑。一是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首届本科生30名,招录“思政专项计划”博士生10名、硕士生20名,全面推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二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制定二级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岗位职责,确定了6个学科点带头人。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相关工作,出台《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情况分析报告》,精准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举措。三是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新增马工程特别委托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思政专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进校经费715万元,发表C级及以上论文72篇。

课程思政共振,奏响铸魂交响曲。一是召开“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探索“课程思政+”理论、实践与保障机制。二是成立四川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打造系列校级课程思政榜样教师和标杆课程,获立四川省教育厅“课程思政示范课”  5门。三是将课程思政纳入学院年度“本科教学”目标任务进行考核,要求每学院每年至少应有开课门次数10%的课程达到“课程思政+”榜样水平,并将榜样教师和示范学院纳入本科教学奖。四是开展学在川大之“您的课堂 我的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学生真情书写老师对自己学业发展、人生成长、思想启迪、品德养成等产生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课内外与校内外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

发挥服务功能,开展培训研修。依托部省“两中心一基地”,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优化工作流程,高质量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一是完成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4批实践研修和1期示范培训工作,其中,专门面向全国20个省区市100余所高校的120余名思政骨干教师,举办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二是组织开展了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专题培训、四川省第36期高职高专学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培训等4期培训,特别是为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师的参赛水平,高质量组织开展了四川省第35期专项培训,为我省取得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优异成绩做出了贡献。三是面向全国30所高校、594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13期实践培训研修。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