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攻坚进行时
记者阮蓓
今年春节,一封扶贫干部的深情家书,让四川大凉山再次牵动公众柔肠。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尚有近50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
同月,围坐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为当地脱贫攻坚开出良方:继续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解决交通出行难题;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对村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教育必须跟上,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易地搬迁
翻开一页新生活
抬头见山,低头也是山,曾是美姑县哈洛乡瓦普村的真实写照。层峦叠嶂的大山隔断了当地老百姓与外界的联系,也阻碍着他们的致富之路。
在脱贫攻坚中,哈洛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瓦普村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等工程,采取“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帮’、贫困户亲属和驻村帮扶后盾单位‘助’”的方法,解决建设用地、征地及土地平整费用等问题,同时根据瓦普村的现状,统一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必要的附属设施及水、电、路、网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保障搬迁户生产生活基本需要,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以前人畜不分家,屋里又黑又矮又臭,现在的房子干净明亮,真是一步跨了几十年。”村民吉克布哈的一席话,见证着贫困落后的村庄慢慢美丽文明蜕变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首场硬仗,要与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凉山州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2017年底,美姑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702人,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38个退出贫困村贫困户入住率达100%。与此同时,水、电、路、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移动4G网络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
去年以来,凉山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全州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健全完善五大工作机制,克服建设任务重、施工条件差、时间要求紧等不利条件,完成全州14县(市)在296个安置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2189户50097人。
“三借三还”
创造产业扶贫新模式
种植马铃薯原种12亩,收获7万斤,扣除归还“借薯还薯”6000斤和自留种薯外,销售马铃薯原种6万斤……合姑洛乡齐色村农户拾乙马拾的一本“土豆账”,记载着全家4口人的致富希望:总收入4.8万元,人均收入1.2万元,依靠种植马铃薯良种顺利实现脱贫增收。
“借薯还薯”“借枝还枝”“借羊还羊”,是美姑县独创的“三借三还”产业扶贫新模式。以马铃薯为例,由县农牧局牵头将种薯借给贫困户种植,收获后等量归还所借的种薯,再次借给其他贫困户,形成滚雪球式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数据显示,“三借三还”让全县农业产业实现大发展:通过“借薯还薯”,2017年种植马铃薯21万亩,其中良种示范13.4万亩;通过“借枝还枝”,在完成新栽良种核桃21万亩的基础上,还枝10万芽,为国家节约购买穗条的开支约6万元;2017年对拟脱贫的38个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增加投放能繁基础母羊7372只,预计全县今年山羊饲养量将达到100万只,2019年达到年出栏100万只。
“我们还要扩大‘三借三还’的外延,可以搞借牛还牛、借猪还猪、借鸡还鸡等,只要是适合这里发展的优良品种,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推广。”美姑县委副书记朱华说。
地处凉山东部、金沙江下游北岸的雷波县,脐橙是其特色农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该县农业局选送的脐橙鲜果“纽荷尔”“柰文林娜”就在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双双夺魁,“雷波脐橙”从此闻名。
记者获悉,未来两年,雷波全县将分年新建2.4万亩特优脐橙产业示范园,对老果园进行升级改造,到2020年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2025年达到10万亩,打造金沙江“百里脐橙长廊”;并结合溪洛渡、向家坝库区形成“高峡平湖”景观,创建农旅结合、一二三产脐橙产业融合园区。
据凉山州农牧局统计,2015-2017年全州脱贫40.56万人,其中依靠农业产业发展脱贫20.8667万人,占总脱贫人口的51.4%。
农民夜校
探索知识脱贫新路径
“以前粗放的管理方式只会让树枝猛长,挂果少、采摘困难;现在用竹片支撑枝干调整树形,使挂果的枝条接受更多的光合作用,能提高坐果率。”在海拔2800米的高寒彝族聚居山区——喜德县两河口镇,村民阿库克古把在“农民夜校”里学到的花椒树枝修剪技术现场教给其他村民,“通过学习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今年花椒收入从过去几百元增加到了2000元。”
“从农民教育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断穷根’,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喜德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到今年底,“农民夜校”覆盖全县136个贫困村,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够通过知识的力量脱贫。
“苏施”,彝语意为“优秀青年人才”。自凉山2011年底全面组建“苏施”党支部以来,300多名政治上要求进步的优秀青年找到了“家”。31岁的甘洛县普昌镇马拉哈村村民阿尔阿木就是其中一位。既是党员又是种植大户的他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积极帮助村里的困难家庭,带领当地村民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
在美姑县,记者看到,36个“苏施”党支部全部成立了服务队,专门定期组织熟悉农业生产的党员们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全县所有乡镇都已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
不断改进的帮扶方法与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互相促进。“政府扶贫力度大,但致富路走稳当还得靠自己。”斯果觉村村支书阿西干呷告诉记者,现在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村民思想素质渐渐提高,致富能力也越来越强,村里的面貌改变很大。“欢迎大家多来大凉山做客,看看这里的绿水青山,听听咱的脱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