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5个省级部门和各市(州)政府共同开展“质量月”活动

15.09.2015  16:31

  金秋九月,质量大潮涌动天府之国。 

  由四川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牵头,25个省级部门和各市(州)政府共同开展的“质量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活动一大亮点,9月16日,省委组织部举办,省质监局承办的“质量强省战略”专题培训班将在成都正式开班。

  内容丰富、多方参与、集体发力的“质量月”活动,体现出我省持续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不懈努力,也展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的坚定决心。

  创新发展,质量先行。

  按照《四川省“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的安排部署,全省各地各部门抓住质量根本,推动质量强省建设,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品牌经济的集聚和拉动效应显现,“四川品牌”正不断崛起、发展壮大。

   打“提质增效攻坚战”大质量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2015年5月26日,省政府下发《四川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将对各市(州)人民政府每年在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核结果分四级,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件的,考核结果一律为“不及格”。这是我省首次以省政府的名义,对市(州)政府的质量工作进行考核。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深化改革的浪潮,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指导思想,以质量升级推动经济升级,以质量创新促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和质量强省迈进,全力打好提质攻坚战,自上而下推进质量强省工作——

  省领导多次对质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把质量放到兴省之道、强省之策、安民之本的战略高度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技术支撑,强化质量法治,在全国率先制定《四川省“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开启了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新篇章。

  全省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不低于90%,确保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6%以上,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大型工程综合试车、投产、验收一次性合格率100%……今年初,省质量强省办研究制定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暨建设质量强省2015年工作计划》,通过对加强政府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积极营造质量发展环境、加强质量工作基础建设、依靠创新驱动提升质量、积极推进质量社会共治6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将各项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

  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发改、经信、环保、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监等30个部门为成员的四川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2—3次联席会议,研究质量强省工作,以创建全国、省级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镇)为抓手,制定了《四川省开展争创“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镇)”活动指导意见(试行)》。目前,全省已有17个市(州)出台质量强市(州)实施意见,27个城市(镇)获批创建省级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镇),全省19个市(州)、50个县(市、区)设立了政府质量奖,建立质量奖励制度。仅质监部门,就与20个市州政府和相关部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成都市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与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相结合,使“质量诚信、追求卓越”的成都城市质量精神深入人心,成都市也成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之一;

  泸州市用“醉美泸州质量为先”的城市质量精神来体现质量是发展的根本理念,该市构建的以质量为根本的长效发展机制,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质量强市工作在西部同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今年,宜宾、巴中已获批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作为负责全省质量工作的职能部门,省质监局同时承担了质量强省领导小组以及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目前,全省质监系统坚持微观宏观并重抓质量,推动实施质量考核,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将质量发展纳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统筹推进。

   建“质量大堤”全省主要产业质量持续提升

  9月伊始,来自省质监局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监督抽查我省83家企业、83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0.4%,与国家平均水平抽查合格率持平;省级专项监督抽查5732家企业、7915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5.2%,未发生较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食品药品监管方面,上半年全省先后开展配制酒、保健食品、中药材中药饮片等集中执法检查行动,完成食品监督抽检9027批次,涉及粮油、蛋奶、肉及肉制品、果蔬、水产品等22个大类,合格率为91.26%,完成药品评价性抽验3204批,合格率97.38%,实现了基本药物、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环节、川产注射剂、低价中标药品“四个全覆盖”;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上半年开展的全系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中,共检查建筑施工企业2700余家,在建工程项目3000余个,排查出各类隐患3400余处,对1150个在建工程项目发出了整改通知书。排查出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安全隐患659余处,下发整改通知书50份……

  不断提高政府的质量监管能力,推进质量惠民工程,是质量强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部署,全省各级各部门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部门联合联动,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加大对食品药品、农资产品、建筑材料、电商产品和汽车及配件等领域质量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去年以来,农业部门办理案件2582件,移送司法机关重大案件3件,其中,成都市查处一起假兽药案,被列入全国10大典型案件。旅游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2家,行政处罚62件,行政处罚金额74.9万元。工商部门查处质量案件3382件,捣毁制售假窝点13个。检验检疫部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出口工业品实施法定检验,发现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内容的出口产品154批,涉及金额1096.3万美元。环保部门处理违法企业475家,罚款1994.77万元,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开展整治,制定《行政处罚约谈制度》,对整治不力的进行约谈。经信部门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清理规范钢材市场秩序积极帮扶钢材企业脱困专项行动。

  省级各部门还对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处置机制进行完善,防范和处置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及重大工程质量等突发事件,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质监部门每半年定期对全省21个市州、5大经济区的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农业、工商、食药监、检验检疫、交通、水利等部门,也分别开展了农产品、重点消费品、食品及保健品、进出口产品、在建高速公路工程、水利工程等的质量分析并对外发布。

  相关部门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加强对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的监督,完善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问题。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质量主体的作用,是提升质量最重要的环节。

  8月31日起,成都市在全域内试点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授权人制度。这项制度旨在通过让企业配备食品安全“纪委书记”,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首负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口。

  在此之前,全省573家企业的562名质量副总、质量部长通过培训和考核,取得了首席质量官任职资格。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席质量官(CQO)又称质量总监,是落实企业质量安全工作的第一人,负责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塑造企业质量竞争力。

  通过加强企业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培训,引导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健全“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我省加大力度,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同时,指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创新,指导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类先进产品,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活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形成具有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质量强省,还要努力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机制。省质量强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发动消费者参与质量监督,鼓励支持举报各类质量违法行为,形成对质量供应者的有效约束,倒逼质量水平的提升。同时,倡导行业协会诚信自律,遵循市场规律,建立诚信自律机制,规范成员单位的经营服务行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技术、标准、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构建起优质、安全、环保、健康的‘质量大堤’,需全社会持续共同努力。” (刘佳 沈强)

   ◎点击

   建设质量强省“五大质量”目标——

  产品质量目标任务

  到2020年,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优良,强制性产品认证100%覆盖,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质量竞争力指数稳定在全国前10位,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程质量目标任务

  到2020年,重点工程项目一次性合格率达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0%;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

   服务质量目标任务

  到2020年,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生活性服务业用户满意度指数达8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指数达80%以上,培育40个重点生产性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

   环境质量目标任务

  到2020年,“五大流域”国控、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85%,劣Ⅴ类水质的比例低于5%,省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城市比例达到90%,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产业质量目标任务

  到2020年,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品、工程、服务三大实体质量有效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形成相融并进、多点多极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增“品牌效应

  让“四川质量”更有分量

  品牌就是质量、品牌就是市场。

  今年上半年,郫县豆瓣、蒲江雀舌、剑南春酒、峨眉山茶4个地理标志产品成功入围“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名单,成为全省品牌界欢欣鼓舞的大事之一。据了解,获准与欧盟互认后,这几个产品进入欧盟的商店超市就像进入我们国家的商店超市一样高效便捷,还能享受到当地国地标产品同样的优惠政策。这将极大推动以上产品走出国门、做大做强,对促进全省地标产品走出国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示范效应。

  地理标志产品的此次“试水”,再次加速了四川地方特色产业的升级发展与全球化步伐,成为推动发展、富民强省的有力途径。随着时代发展与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全省各地已经日渐认识到地理标志产品这把“金钥匙”的分量,纷纷加大投入,踊跃申报,目前,在全国近1800个地理标志产品中,我省就有232个,占全国的12%以上,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达5500亿元以上,带动了产区1300万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全国领先标杆。

  4个地理标志产品的成功入围,只是全省推进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为让更多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我省各级各部门下了大力气——

  推进质量品牌工程,完善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天府杯”优质工程认定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以消费者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评价机制;

  推进质量创新工程,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先导技术的研发,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夯实以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发展基础;

  推进质量标准工程,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推进质量诚信工程,整合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资源,制定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

  去年以来,全省共有2个项目成功获得“鲁班奖”,38件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项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家企业获“质量标杆”,3家企业获“出入境检验检疫信用管理AA级企业”称号,2个园区成功创建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5个园区成功创建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园区创建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园区成功创建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区”,27个产品成功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产品成功申报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4个县成功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1个市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15个农产品成功创建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各项指标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统计显示,四川名牌产品企业总产值达9840多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7.5%,利税总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7%。

  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组织管理部门,省质监局表示,将一如既往,全力推动名牌战略工作、加强品牌培育保护,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企质互动,不断完善全省品牌战略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品牌创新发展的保障体系,努力营造“经济发展要品牌、市场竞争靠品牌、人民生活信品牌”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社会进步与经济建设,全力推进我省发展。

  多管齐下,四川正努力实现“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四川速度”向“四川质量”的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昂首向前,迈向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