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味”馋京城

20.04.2014  16:01

□本报记者 曾小清 4月19日发自北京

4月19日,北京东三环的农展馆。蜂拥而至的京城媒体记者一进门就发现了“川货全国行”的“大手笔”:占用展馆1/4的面积集中展示地方名优特新产品,这是现场企业参与规模最大的展区。

一个专业展会,为何被四川如此看重?

  先行一步走进四川馆的代理商看出了门道。信优华贸易(北京)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刘明义挨家看产品、问价格,一边锁定要代理的产品。“展会上看到的这些好东西,平日在北京却不多见。”他认为,受渠道所限,企业没有中间人搭线,开拓市场很难,代理商找到好产品也很费劲。组团参展的方式,无疑是企业走进市场的一条捷径。

企业被说中了心坎。攀枝花露松块菌有限公司负责人申强介绍,世界适合种植松露的地方只有两个:法国和攀枝花。法国松露名满天下,攀枝花的市场却囿于川内——对于这家刚起步3年的企业,培育品牌动辄千万元的成本,着实无法承受。

广安造”、“绵阳造”、“大竹造”……地方特色的展位标签,成为四川组团一道风景。绵阳市组织14家企业、300多个品种参与展出,活动启动不到两小时,已有魔芋深加工、玫瑰深加工等企业签下销售意向合同。“受欢迎的产品几乎都一样,那就是高附加值、有机、绿色生态。”绵阳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围绕大众消费,绵阳企业纷纷转向挖掘新的消费热点,产品如何适销对路?政府搭台,以销带产。

四川造”此行更谋求在跨区域流通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省商务厅与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让四川特色农产品直供首农集团。

事实上,已有北京企业尝到甜头。北京最大的商超——物美商业集团最近每天要卖出100吨四川“不知火”柑橘,“每天4个集装箱满载运往北京。”物美集团采购部部长郭晓东透露,北京市民对川货接受度很高,大竹县香椿比同类产品贵1倍以上,依然供不应求,“去年我们卖了40吨,今年销量将达120吨。”直接采购可节约2成左右的流通成本,今年还将特色川货的直采品种延展至猕猴桃、枇杷、石榴等。

  川货开始走出“深闺”,广为人识。展会现场,资中县沁霖食品有限公司带来的20箱花生糖被一抢而空,“早知道多准备一些。”第一次到北京参展的企业总经理余远章大呼“没想到”。他准备展会后对接批发市场,进军北京。

4月19日,雅安市雨城区合江镇塘坝村的茶叶种植户,正在统一规划重建的茶叶产业园采摘新茶。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更大的市场动作正在进行。去年挂牌成立的川茶集团,整合27家川茶企业资源。当天一开馆,川茶集团北京办事处主任蒋浩就收到3个代理商的名片。

  “北京人爱喝花茶,北京一地就占我们一年销售额的近10%。”蒋浩说,今年不仅有望在北京实现1000万元的销售额,还借力北京签下了天津10多家超市的订单。

外眼看川货

  “北京是一个‘买全国,卖全国’甚至是‘买全球,卖全球’的市场,四川的生态、有机、绿色农产品很有竞争力,可借助北京辐射华北甚至全球。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流通发展处调研员张爽说,北京农产品7成靠外供,四川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大省,京川合作空间巨大。  “经常喝四川的茶,喜欢喝,希望能喝到更多好川茶。

——北京市民何涛对川茶抱团走进北京市场十分期待。他认为,行业内部的整合,不仅可有效整合资源短板,更能合力形成更大竞争力,消费者也可从中得利。  “四川的特点,麻辣。产品质量也信得过!

——北京消费者范智慧在展会现场买了花椒油和火锅料。在她看来,川货还应继续做好麻辣文章,做优做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