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

09.12.2015  10:45

 

  农行四川省分行积极落实金融扶贫的各项要求,以四川各贫困县为重点区域,以产品和渠道为服务纽带,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持续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截至9月末,该行在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项贷款余额546.4亿元,实现3年净增190亿元,直接或间接推动逾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减贫。 

  夯实扶贫合作平台 

  该行立足于促进参与各方紧密协作,加快构建四项工作机制,有效催生金融扶贫整体合力。一是构建银政合作机制。该行与省扶贫移民局、农业厅、林业厅、建设厅、水利厅开展扶贫开发战略合作,授信1000亿元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致富,已实现投放773亿元贷款;二是构建多重保障机制。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项目实行受理、调查、审查、审批“三个第一时间”办理办结,为贫困地区拓宽金融服务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构建挂点帮扶机制。建立完善省分行挂市包县、二级分行挂县包点、县支行挂点包户的矩阵式挂点指导,确保金融扶贫工作横向协调服务到位、纵向指导考核到位;四是构建精细管理机制。按年制定产业扶贫、惠农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分区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因地制宜突出服务重点。 

  拓展金融扶贫路径 

  该行广泛对接目标客户,集中资源,精准发力,形成以点带面、连点成片的扶贫工作新格局。一是实施“金融+特色产业”带动型扶贫服务模式。针对贫困地区畜牧、林竹、茶叶、特色水果、中药材、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培育,新增贷款73.8亿元,支持45个贫困县旅游、小水电、矿产等特殊资源开发;二是实施“金融+精准帮扶”带动型扶贫服务模式。针对贫困县现状,找准制约脱贫关键因素,特别是对照“五个一批”进行梳理,实施“分类指导”。截至9月末,已分别实现有效投放1809万元、354万元,支持农户161户;三是实施“金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型扶贫服务模式。以农民专合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持媒介,导入“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衔接机制,强力助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已向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35个专业大户和1039个家庭农场发放农村生产经营贷款25.54亿元;四是实施“金融+民生及基础设施”带动型扶贫服务模式。累计新增贷款216亿元,支持了88个贫困县民生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金融扶贫群体 

  该行以各地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为依托,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实施方案》,选择10家支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累计发放贷款2656万元,支持农户规模化经营;针对贫困地区商业性担保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借助行政力量和政策资源实施打捆担保;采取“农行+公司+农户”方式,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8.21亿元,支持了1907万农户,采取“农行+妇联+农户”方式,发放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85亿元,支持4820户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采取“农行+公务员+农户”方式,发放农户小额贷款0.98亿元,帮助甘孜州2073户农牧民增收脱贫;此外,通过创新担保方式,近3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95.6亿元,累计支持农户3.3万户。 

  拓展金融扶贫深度 

  该行加大贫困地区渠道建设投入,构建“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的新型渠道体系,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提高网点综合服务能力。编制县域农村网点和自助银行建设规划,持续减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截至9月末农行普惠制金融已覆盖贫困地区80%以上乡镇;二是推进惠农通工程创新升级。在特困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开展“一村一点”专项服务行动,以银讯通等新型电子终端为工具,持续延伸边远地区惠农金融服务。截至9月末,农行在扶贫片区已累计设立12204万个服务点、布放14219万台电子机具,对行政村覆盖率70.8%,比年初提升14.48个百分点;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应用。制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方案,以银讯通手机支付、E农管家电子商务、智付通、跨行易“五大”互联网金融产品为重点,加大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电商金融产品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截至9月末,已累计与3643户涉农企业开展了互联网业务战略合作,“三农”电子银行客户突破150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