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四川凉山:纳尔河村有了幸福芒果
满眼荒山,抓把土一捏一把灰,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这是10年前的纳尔河村;满目青翠,叶繁林茂,幢幢新居掩映其间,一串串肥硕油亮的芒果压颤枝,人均收入增长到23474元,这是如今的纳尔河村。
四川盐边县桐子林镇北部最边远的小山村,靠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干部带头育产业
烈日炎炎,走进纳尔河村,耸立在村头山岗上的大招牌很耀眼,上面写着:“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试验示范基地”。村支书冯国顺说,这是村里走上产业发展道路的标志牌,“这块牌,浸透了全村党员干部的汗水!”
10多年前的纳尔河村,山高、薄种、收成差、日子苦。村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就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石路。办法不是没有想过,种桑养蚕、栽梨树、栽桂圆,样样都试过,可都不成气候。当过几年兵的冯国顺,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劲。自打当上村支书,就一心想在纳尔河村牵头搞一项过得硬的拳头产业。
冯国顺带着村两委干部马不停蹄地跑科研院所、跑市场、跑乡邻,后来听农业专家确认:“纳尔河村典型的亚热带干河谷气候适合发展优质晚熟芒果。”
万事开头难,村民们纷纷摇头,过去谁都没干过,种砸了谁来埋单?
“要让群众富,干部就要探准路。”冯国顺提出了干部带头育产业的思路,党员和干部每户种10亩以上。冯国顺首先带头,承包地加上开荒地,他头一年就种了50多亩。马正英是村里最年轻的女党员,她说服丈夫把家里的20多亩承包地全部拿出来种芒果。地里原来有不少的枇杷、梨树,是他们多年的心血积累,马正英一边掉泪,一边斧起斧落,将这些树苗换成了芒果苗。
考验远不止这些。种芒果头几年没有效益,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纳尔河村的党员干部一个个都挺过来了。5年后,全村党员干部种的500多亩芒果丰收了,最多的年收入20多万元。村支部及时开展“双带动”活动。号召党员家庭每户至少带动1户亲戚和1户邻居,每户至少发展10亩。栽树、施肥、修枝、套袋、采摘,手把手教,心贴心帮,誓把芒果做成大产业。
村两委还多方协调农业专家定期到村上传授技术,帮助会诊芒果种植中的疑难杂症。组织开展“淘技术”活动,全村成立了10多个芒果种植互助小组,交流传授技术。
在芒果种植面积大规模推开的同时,冯国顺率领大家改善生产条件。42公里的村组道路硬化了,大山上下的蓄水池、提灌站建起来了,农网改造,宽带入户。几年下来,冯国顺带领乡亲们把村周围1万多亩荒山全部种上芒果树,村民们还在树下发展芒果鸡养殖。今年,全村芒果产量实现1.5万吨,产值近亿元。
产业孕育新村
登上纳尔河村一个山头眺望,眼前是一幅村在绿中隐、房在园中建、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目前,全村聚居规模100余户,全村村民楼房率达到90%以上。
随着芒果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纳尔河村人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的愿望日趋强烈。村两委根据群众的意愿,请来新村规划设计专家,对全村的新居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他们以芒果产业基地为核心,顺山就势,依山而建,连片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
产业孕育新村,新村反哺产业。纳尔河村将芒果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6月底,纳尔河新村旅游环线建设全部完成。沿环线一周,记者看到新增的错车道、旅游标示牌、生态厕所等设施,不仅设计规范、样式新颖,还透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
赶上一个大周末,记者见到攀枝花、西昌、成都等地的游客光顾纳尔河村,他们三三两两走进纳尔河芒果示范基地,走进农家乐,摘芒果、赏风景、评乡情。
村民马之秀谈起种芒果尝到的甜头,心里乐开花。“村里芒果大发展,我家大变样,年收入30万元。推了土坯房,住进新居点。家里还买了小轿车,不是为别人跑运输,是为自家人上林地、进县城方便!”
产村相融,勾画纳尔河村新图景,为农民群众的幸福梦提速。
原标题:纳尔河村有了幸福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