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多措并举为脱贫
路通了,大凉山深处的嘎窝村热闹了起来。村头的苏取哈刚刚买了辆摩托车:“今年准备多承包点地种玉米,买家直接开车上门收货咯。”对于卖农货常年靠马驮牛背的嘎窝村人来说,一条修到家门口的水泥路,就是他们的幸福梦。
嘎窝村所在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高山峻岭,交通闭塞。守着大山,怎么拔掉穷根?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创新扶贫机制,走出一条多元扶贫之路。2015年,凉山州农民人均纯收入9422元,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5.6%降至11%。
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在西昌市书夫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丰子跑总算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家。丰子跑说,能搬到交通便利的山下居住,是他和家人多年的愿望。
四川凉山州启动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丰子跑在山脚安上了新家。凉山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像丰子跑一样的贫困户,到2015年底仍有48.7万人。其中,约有60%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方病多发区等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要想彻底拔穷根,得搬出深山,换个环境谋发展。”凉山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王永贵说,2016年度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总投资30.9亿元,拟在399个安置点搬迁安置13113户51618人。各项工程于8月底前全面开工,截至12月1日,全州搬迁住房建设已完成7215户,占全州总任务的55%。
搬出去吃什么?“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州里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组建家庭农牧场,就地扶持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使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王永贵说。
搬出去的,换了个活法。但对于更多不具备搬迁条件,生活在山区的人来说,靠什么摆脱贫穷?大兴产业,成为凉山各级党委政府斩断深山区穷根的共识。
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是个贫困村,地处波洛山顶,平均海拔3200米,土地贫瘠。几经商议,金阳县决定,依托高山气候,在丙乙底村建设一个错季蔬菜基地,采取“支部+公司+协会+精准户”模式,走“有机”路,出“错季”牌。
“基地种植有莴笋、西兰花、花椰菜……由于上市时间晚,错开了旺季,特别畅销,仅莲花白一项收入就近400万元。”丙乙底村第一书记李振说,村里的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今年收到的租金达10.28万元,工资性收入22.7万元。“说一千道一万,扶贫还是要靠产业,必须把扶贫项目做成扶贫产业。”李振认为,政府要做好自己的角色,比如引资金活水、拓市场销路、抓技术培训、建基础设施等。
被群山和金沙江环绕的会东县老君滩乡鱼坝村,此前几乎与世隔绝。在修路之前,鱼坝村的孩子到老君滩乡政府所在地上学,要走10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其中还要途经一段几乎呈90度直角的悬崖绝壁。
今年2月份,当地政府投资168万元,耗时半年,这条穿行在悬崖峭壁间的公路终于通了车。“这是连心路啊!以前老觉得我们鱼坝是老君滩乡的‘弃儿’,现在不一样了。”走了大半辈子泥泞路的王堂富说。
鱼坝村公路的修建只是凉山实施交通扶贫的一个缩影。凉山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滞后的公路建设是制约全州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2013年,四川省政府启动实施《凉山州2013—2015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截至2015年底,凉山州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26.7亿元,建成计划内农村公路9772.7公里,建成国省干线791公里。道路畅通给凉山百姓送去了出行便利,也带去了发展机遇。在越西县,40个乡镇村寨实现了水泥路互通互联,便利的交通带动越西旅游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