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民夜校”点亮大山“脱贫灯”

26.02.2018  23:21
  “核桃树喜温、喜光,对水分要求较高,尤其是新梢生长期和果实发育期,更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近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中梁村“农民夜校”课堂里,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农技员及村干部、贫困户等52人,跟随德昌县林业局专家杨胜军来到田间地头,学习核桃种植、施肥及日常管理技术。

  “可核桃挂果要三四年,进入盛果期更久,挂果前我们咋挣钱呢?”一位贫困户问道。杨胜军颇有底气地说:“我们计划让大家在核桃树下栽种万寿菊,增收效果也会非常明显,大家就放心吧!”话毕,众人开心地笑了起来。

  据了解,从2016年8月开始,四川根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文化,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已开办“农民夜校”45832所,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据四川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为坚持精准施教,四川全省制定了“农民夜校”课程指导目录,细分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5类117项指导课程,深化感恩奋进、艰苦创业、脱贫争先3大主题教育。去年12月,全省4万多所“农民夜校”便同步收看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网络直播示范课。

  在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元宝村,听到报告的村民谢胜银一下子站了起来:“我们承包的土地到期后真的再延长30年?

  一旁的镇党委书记刘迎春来到谢胜银身边,指着十九大报告给他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这下心里有底了,可以安安心心搞生产。”看到原原本本的报告,谢胜银乐开了花。

  据了解,除了在课程上精心设置外,在师资选择上,为了让农民更易接受,四川还坚持多元化选配师资,重点从基层干部、驻村干部、“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人、学校教师、医务人员中择优选聘,授课教师达17.1万名,确保每所夜校专兼职教师达到6名以上。

  此外,为了将知识送上门、点亮山里的“脱贫灯”,四川各地“农民夜校”把村庄当教室、大地当课堂,目前已累计在居住分散的村开展分片分组教学626.2万人次,为行动不便的农民群众开展上门送学356.8万人次,在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推行了“田间辅导”“帐篷学校”“马背课堂”,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学习。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胡光伟说,同贫困山区比起来,发达地区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远具优越性,而公共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像一条巨大的鸿沟,横亘在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之间。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很好地弥补了“文化扶贫”的短板,它的课程设置贴近扶贫实际,授课对象是山区群众、讲课人是技术专家,这一个个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农民夜校”,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和素质,更犹如大山深处的明灯,照亮了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之路。

  “五月的索玛花盛开,党的关怀到小山来,办夜校,谋发展,牵手走进小康路……”在凉山州喜德县小山村“农民夜校”里,这首旋律优美、歌词朴实的《小山农民夜校之歌》成为学员们课间的必唱曲目。

  合唱队伍中,村民阿尔伍各的声音尤其洪亮。从2016年夜校开班至今,夜校的课阿尔伍各一堂都没落下。“只要把党的政策学好,把新技术学好,脱贫致富不是问题!”阿尔伍各信心满满。(记者 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