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70亿 居全国第二

30.09.2017  11:33

  翼龙II无人机真机亮相震撼“军迷”。

  26日,由央视和四川电视台合作推出的《还看今朝·四川篇》用直播镜头展示了四川5年来的发展巨变,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其中,“满满四川基因”的翼龙II无人机真机画面首次曝光,更是令国人激动不已。作为一款军民融合的典型产品,翼龙II无人机背后折射的,不仅仅是四川自主创新能力的崛起,更是四川军民融合发展如火如荼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翼龙II无人机真机画面的曝光,让世界震惊。而据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透露,作为一款中国自主制造的国产无人机,这款产品的本地配套达到了60%,真正实现了四川“本地造”。

  翼龙II无人机正是四川军民融合发展代表性产品之一。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试验任务,依托成德绵多管齐下,一个军民资源有机互动转化的新格局正在川内形成。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70亿元,居全国第二;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约占全国的1/6,排名全国第一;在国家国防科工局组织的“军工集团重点合作意愿省份”摸底调查中,排名全国第一。

  军转民

  整合价值31.6亿元的资源 大型科学仪器向社会开放

  9月,在绵阳科创区创新中心二期绵阳菲纳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小隆正与同事一起,完善“可控源中子发生器”的技术细节。张小隆选择落户绵阳创新创业,看中的就是绵阳富集的军工科技资源。不仅能够方便地找到所需的原材料,更重要的是,就近还能找到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张小隆工作后留意到了一个细分市场:在石油勘探领域,核测井技术一直被外国公司垄断。国产的可控源中子发生器已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从国外进口。通过团队的技术攻关,以及绵阳市建立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张小隆的企业顺利地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找到了所需测试设备和技术支持。目前企业已获得了中海油的合格供应商资格,产品现已在中海油部分油田应用。“仅中海油一家,每年就要消耗800支以上可控源中子发生器。国外的产品价格要180万元一支,我们已经将成本降低了30%以上。”张小隆说。

  事实上,受益的不仅仅是张小隆,今年1月12日,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揭牌,平台通过“互联网+”模式,聚集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企业、检测专家、仪器服务机构等资源。目前,已整合价值31.6亿元的仪器资源,近千家企业受益。共享平台不仅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研发,更侧重为“势单力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绵阳赛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开发、产品推广的高科技公司。前段时间,公司总经理刘昆明为直驱电机与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伤透了脑筋。在一次推介会上,刘昆明联系到了共享平台,平台通过查找已建成的服务资源库,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磁兼容实验室找到了测试设备。“这让我们在产品研发上大大提速,还为企业节约了一大笔钱。”刘昆明激动地说,如果要建这样一个电子兼容实验室,至少要投入几百万元。

  事实上,共享平台的定位不仅在共享,而是要搭建一个围绕仪器服务的“一站式”平台,提供仪器数据、仪器金融、检验检测和研发外包等一揽子服务。平台运营负责人陈俊港介绍:“按照规划,未来共享平台将成为一个大型科学仪器的‘淘宝网’。

  民参军

  启动“两证”联合审查试点 全川“参军”企业超500家

  一方面是以军工企业大型仪器开放为代表的“军转民”,另一方面,则是四川为推动“民参军”企业一系列“破壁”。“相对于军转民,民参军有其相应的难度。发展一度被信息壁垒、程序壁垒所制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国防科技工业现行管理规定,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取得相应的军品资证。但对民营企业而言,这些资证获取难度大、周期长,有些程序更是“连门都摸不着”。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要花费三四年时间。市场风云变幻,机遇转瞬即逝,这对于“参军”心切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是拖不起的。

  “多年来,我们只能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合作。”一家民企负责人坦言。这也被不少企业家戏称这是“曲线参军”。如何让“民参军”资证审批更简洁?2016年以来,四川省会同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国防科工局联合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名录认证》联合审查试点。另一方面还进行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的探索。

  “只要通过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即使没有军工‘四证’也可以有‘参军’机会。”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任许州介绍,这样一来,大大降低门槛,可以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

  “直线出击”的号角吹响,让“曲线参军”从此成为历史。来自省发改委的消息,截至目前,四川的“民参军”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3家军工单位完成“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试点,新增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民口企业153家,全省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维修和服务的单位已超过500家。

  成果盘点

  四川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居全国第一

  推动军民双向融合,藩篱正在被一步步突破。为了跨越军民“信息鸿沟”,四川省组建起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让各类军工院所、军民融合企业等有平台发布供求信息,推动军民技术、市场和资本“联姻”。为了推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地处绵阳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今年初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军工科研院所混改试点。探索军工股权多元化,四川已推动7家军民融合企业完成重组改制上市……

  来自四川省国防科工办的消息,近五年来,四川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丰厚。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多个市(州)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一批军民融合型大企业大集团和军民融合创新成长型企业正在培育形成,全国首个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首个高新装备先进材料产业联盟揭牌成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已成为四川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四川全省范围的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工作已全面启动。民口军品配套范围已覆盖核、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工电子等各个领域。

  去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70亿元,居全国第二;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约占全国的1/6,排名全国第一;在国家国防科工局组织的“军工集团重点合作意愿省份”摸底调查中,排名全国第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