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省政协委员为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建言
本报讯(记者 陈婷)2016年底,四川粮食总产全国第五,马铃薯、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全国第一,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如何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四川农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四川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是省政协委员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今年以来,委员们积极运用提案形式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履行职能、建言献策。这些提案和社情民意,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从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农业人才、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围绕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委员们建议,应大力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四川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为市场提供有乡土特色、能“打动”味蕾的农特产品。支持较大规模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出台政策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自主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和质量安全监测三大体系建设,将农资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实现监管全覆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等,促进以农业优势资源为特色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丰富农业内涵,改善从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委员们还建议,政府应提供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保证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如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重要方面。委员们建议,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参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功能,向分散经营种植户推广新技术;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及收储制度,对不同品种和品质的粮食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延伸农业产业链,特别要注意吸引优秀冷链物流企业和人才的进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引导核心企业以预付农产品应付购款、转让应收账款、存货等方式向农户提供商业信用,或以责任捆绑等方式授信,将资金注入到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户,缓解种植户融资难的问题。针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这一普遍难题,委员们建议,在贫困县农村宅基地流转、城乡挂钩指标省内自由交易等方面进行探索,不断提升农村土地开发效益。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委员们为此十分关注“谁来种地”“怎么精耕细作”等相关问题,他们建议,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提供现代化农业人才来破题。一方面,完善农业职业经理或农业经纪人岗位认证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服务主体的支持和培育,引导农学类院校根据区域农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发挥农学类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作用。同时,应为农村出身的贫困学生、优秀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平台,帮助其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委员们还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小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构建服务国际贸易、营销网络、跨境电商的物流支撑体系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促进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拓展农业供给多种功能献智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