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口红利转型分析及对策建议

28.10.2013  18:50

【专报要点】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政策环境的转变,四川人口红利将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发展趋势。本期《专报》提出,当前形势下,四川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还将继续存在,但长远来看,数量型人口红利可能会减少以至消失。应积极培育和挖掘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和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把人力资源建设和城乡就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西南财经大学唐代盛副教授主持的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扩大就业理论和对策研究——对中国人口红利经济价值及红利漏损的研究》中提出以下观点:
一、四川人口红利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发展趋势
随着四川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生产力驱动转型,四川人口红利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劳动参与率提高,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引致的退休年龄推迟等因素使四川将继续收获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
在当前国家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随着教育制度的完善、就业环境的持续改善,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意愿持续提高。此外,新型工业化框架内,退休年龄也将会伴随预期寿命的提高而出现推迟的可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四川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表征上体现出数量型人口红利的收割,从深层次表现出素质提升型人口红利溢出效应使得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期限延长。
(二)就业从农业部门加快向非农部门转移,以及外出劳动力呈快速回流的新态势,使四川有机会收获就业结构型人口红利。
2010年四川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0.18%,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带来了四川未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随着国内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四川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之一,这将加快劳动力的回流和其他地区劳动力的流入。伴随农业劳动力持续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从低生产效率部门向高生产效率部门转移这一过程,必然会形成转移就业人口红利。
(三)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为四川经济持续增长供给了素质提升高型人口红利。
教育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四川人口素质。2010年,四川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8.16年,新增劳动力素质呈加速增长态势,推动了四川经济增长的转型,这将促成更大的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与此同时,素质提升型人口红利还间接为四川数量型人口红利以及产业结构型人口红利提供了转变渠道以及释放动力。
二、对新的结构型人口红利框架下的红利漏损群体的考察
受四川初始条件、人力资本、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带来就业机会减少,切断了劳动力禀赋与经济机会结合从而兑现人口红利的渠道,导致了四川人口红利的漏损。
(一)城市失业人口。2010年,四川城市失业人数34.6万人,登记失业率4.14%;2012年登记失业率为4.1%。在人口红利时期内,城市劳动力的隐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趋势将会更加明显,造成较大的人口红利漏损。
(二)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人口红利漏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一代农民工由于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不谙农事,不愿意选择回乡务农,宁愿呆在城市成为新的失业人口,由此导致红利漏损;二是留在农村、超过农业最优吸纳人数的那部分职业农民,形成一种潜在的红利漏损。
(三)大学生知识性失业。大学生毕业后存在较长时间的工作搜寻期,这是中国近10年来新出现的问题。从四川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已经显现,随着过去年份就业不成功的大学生的积压,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难题。大学生与普通城市失业者相比,平均而言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其失业带来的人口红利漏损也更大。
三、四川新型人口红利开发机制与途径
(一)关注红利漏损主要群体,形成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开发机制。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要建立促进和引导就业的调控引导机制;对进城务工人员而言,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的转移;对城镇失业人口而言,改善城市就业、再就业和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保障和保护,扩大城市人口就业最大化以开发人口红利。
(二)关注微观企业雇佣动机和行为,对雇用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以减少红利漏损。
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加大环保和劳动保障等的投入,分担企业成本,调动中小企业(雇主)的雇用动机;经济转型过程中,应注意保留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更多的新增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注意引导和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进行创业和企业孵化来创造职位空缺。
(三)寻求新的结构型人口红利开发途径。
四川人口红利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发展演化趋势,其中数量型人口红利可能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但这正可以成为四川经济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在这种倒逼机制下,应积极培育和挖掘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和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把人力资源建设和城乡就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产业领域,注重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城乡就业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深化教育、就业、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流动机制,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使用扫除制度障碍,延长传统产业优势,创造新的产业优势。通过多方面的政策优化、政策深化、政策调整和政策创新,为新的结构型人口红利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