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产地初加工 增加百万亩级“隐形良田”

27.01.2014  11:08

    农产品实现产地初加工可减损10%以上

    “梅雨伤花、花贱伤农”一直是渠县黄花绕不开的一个症结,每年损失达30%以上。随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的落地,该县的黄花终于走出了梅雨之困:通过冷藏后延迟销售,减少了30%的损失,每公斤可增加产值10元以上,全县增加销售产值2500万元以上。

    这仅是我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的一个缩影。自2012年起,农业部、财政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我省系首批11个项目执行试点省(市、自治区)之一。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目前我省已建设完成水果、蔬菜、马铃薯等各类农产品初加工设施6218座,形成农产品产地储藏保鲜能力12万吨/次,农产品产地烘干能力1300吨/日。

    据省农业厅产业处负责人介绍,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可普遍实现农产品产后减损10%—20%左右,以蔬菜产业为例,全省有近2000万亩蔬菜,如果全面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相当于增加了“百万亩级”的蔬菜产出,且有效解决了农民卖难和农产品均衡上市的问题。

    据统计,全省已有18个市(州)的30个县(市、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受益农户达16.9万户,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650万亩。(记者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