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井研探索钱粮双增新路子

09.06.2014  12:12

   既要减少污染源,又要让农户增收

  井研县有两块著名“招牌”:全国产粮大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然而,井研县也曾为这两大招牌而犯过难:一边是大量生猪产生的数百万吨粪污,一边则是因种植粮食带来的上万吨化学肥料。双重叠加的污染该怎么解决?

  为彻底破解因生产而带来的污染问题,真正实现两个关联产业有效互动,井研探索“粮经复合循环生态农业”的新模式,逐步走出了同步并举、钱粮双增的新路子。

  □漆功君 本报记者 王爽

   建三大基地

  种养循环化弊为利

  6月5日,雨后初晴,井研县粮经复合蔬菜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菜农忙着采摘新鲜茄子,蔬菜精选工人对蔬菜进行清洗、包装。“今天安排了4辆车,准备把2万公斤茄子、7500公斤苦瓜、2500公斤弧瓜运到攀枝花、仁寿、资阳和成都,赶在明早摆上超市货架。”业主袁定江指挥着这套“流水线”。

  袁定江所在的这个园区于今年2月进行了一次“升级”。这个由井研县禾丰蔬菜专业合作社领头创建的园区,增加投入572万元,建设30亩集中温室育苗场、198个钢架大棚和1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使养殖、种植更加科学地循环起来。

  实际上,这种粮经复合发展的模式,在千佛镇早已展开。据了解,同在该镇的千佛村、高岩村和新群村的108户村民,先期就通过“畜—沼—菜—稻”的模式,已在2013年实现产粮1200吨、蔬菜6000吨,出栏生猪8000头,实现3500万元产值。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发展起了生态循环经济。

  此举化解了井研县环保局局长黄荣刚曾对农业污染源的担忧。黄荣刚举例说,全县年出栏生猪75.98万头、肉兔609万只、肉羊6.97万只、小家禽412万只,产生的粪污在300万吨以上,而种植业每年所需的各种化学肥料又多达3万吨。

  “必须将两大产业的弊化为利,完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是关键。”黄荣刚介绍,目前井研县农田环境已纳入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正着手创建三大基地:沿国道213线以优质稻米为主的1.1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基地、沿井洪路的0.8万亩旱地粮经作物产业基地、沿集益研经高滩线的1.55万亩粮果产业基地。通过补充沼气环节,使种植、养殖、沼气、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有效链接。

   专合社引领

  基地农户增收上千万元

  在集益乡繁荣村支部书记左学武看来,平均亩产值达1.5万元已令人十分满意。

  据了解,目前以集益乡为核心的“畜禽—沼—橘—芋(豆)”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已形成了栽种6000亩杂交柑橘新品种、年出栏达10万只鸭的养鸭场,以及社员养猪1000多头的种养规模。

  左学武说,繁荣村的合作社通过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即由合作社统一成片租赁土地、配套基础设施,规范种植品种和技术规程并统一品牌销售,社员分户反包管理的形式进行生产。“今年,社员除了获得每亩600余元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将获得承包柑橘增产收入和分红。

  不仅如此,通过发展循环生态农业,该村将畜禽粪便作沼气原料,产生沼气作生活燃料,沼液沼渣作柑橘、蘑芋、大豆肥料,在化解了农业污染源的同时,还实现每亩年产柑橘2500公斤、鲜蘑芋1000公斤、大豆100公斤。

  据悉,2013年井研在13个乡镇建立“粮经复合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共计3.61万亩。通过合作社引领,5个主要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的粮经作物均达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优质稻米、红薯、柑橘、蔬菜等八大优势产业生产面积达8.97万亩,全面实现增产增收。

  井研县农委办主任朱涛说,由此带来的致富效应就是基地农户共增收1151.5万元,平均每亩增收128.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