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增一减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高压治理排污
制图/卢浩
11月10日,站在岳池县白庙镇玉皇沟村外的山坡上,一片片核桃林和沉沙凼尽收眼底。过去3年,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玉皇沟水土流失量减少了80%以上,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5%。一增一减之间,村民们把这块曾经贫瘠荒凉的土地流转给当地的专业合作社,做起了职业农民,摘掉了贫困帽。
玉皇沟村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四川通过以高压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划定“红线”守住生态存量,以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逐步兑现庄严承诺。在这场事关全民福祉、泽被后世的工程上,四川一直快马加鞭未下鞍。
更大力度
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约谈不达标市市长成常态
在蓝天碧水净土的保卫战中,四川通过健全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确立治理体系,谋而后定。近年来,四川在大气污染防治中频出严招和新招。2013年10月起,省环保厅按月对全川城市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2014年底,《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正式实施,28项改革措施直指改善大气、水体、土壤和辐射环境质量,并建立三大片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开始,正式实施市州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制度,季度考核不合格的扣收激励金。
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维护制度尊严。仅2015年,达州、广安市长以及22个区(县)环保局长,先后被省环保厅约谈。伴随着环保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制度不断逗硬,环境不达标、治理力度不够的市,市长都有可能被约谈。“十二五”的前4年,四川列入国家减排目标责任书中的149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全省共完成减排项目8500个。
今年,四川则将乡镇劣5类饮用水源地整治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予以强化。去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已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氨氮、氮氧化物减排量也超过预定的进度目标。去年,仅成都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就比2013年增加了91天。
更多绿色
森林归来,主要河流泥沙含量减少50%以上
每天清晨,德昌县铁炉乡森林管护站护林员魏怒奇都会准时发动摩托,沿着深山密林巡查一圈。从去年起,这里已经被划定为生态红线区,严禁任何开发行为。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首要在于守护巩固生态存量。2014年,我省先后在物种、湿地、森林和林地、沙区植被、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7个领域划定“红线”,力度空前。“红线”即“高压线”。四川率先宣布,取消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破坏已划定红线区的,实施一票否决制和责任终身追究制。
市场机制显活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近年来,四川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积极推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主体工程建设,一方面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四川明确,不再划定公益林和经济林比例,农户有权选择树种,企业等社会力量可以通过转包等方式参与其中。
双管齐下,成就斐然。去年,四川森林覆盖率达到35.76%,结合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36%已成定局。
省水利厅统计,伴随着森林覆盖率提升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上述地区的水土流失率减少了77%。2011年以来,四川境内主要河流泥沙含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0%以上。(记者 王成栋 刘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