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县一园区 聚合县域经济底部力量实现跨越

30.05.2014  15:13

  

  制图姜宣凭

  “如果四川经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那么县域经济就是形成生命体的细胞。”谈及经济问题,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校长丁任重也有一份人文情怀的思考。“县域经济的活跃能够为多点多极战略提供“底部经济”的支持。”面对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丁任重立体的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对县域经济的研究。

  思路:围绕主业整合资源

  县域经济怎么发展?丁任重只用了精炼的10个字作答。“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丁任重认为,县域没有很大的经济腹地,必须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发展,过于分散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也就难以聚合资源和力量。

  双流的空港经济、龙泉的汽车产业、新都的家具产业……说起主业突出的县,丁任重数了好半天才数完。“这些县成功的诀窍就在于,选好了一个主导产业,发展好了一个产业集群,建设好了一个产业园区。

  首先还得要有清楚的认识,“为什么要让县设立产业园区?”丁任重解释说,主导产业要形成产业集群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产业园区首先解决了产业集群的问题,通过园区这个载体,避免小工业遍地开花的情况,同时土地也得到了集约利用。“但这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要集中到园区来,一定要是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企业。”丁任重表示,“产业园区的发展也要有所区别,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路径:交通先行联合开发

  “四川的十强县主要都集中在成都,交通便利是主要的原因。”丁任重从中也看到了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难题,位置较为边缘的区县发展明显受到了限制。“大力发展交通刻不容缓。

  “对于位置较为边远的区县,可以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加快发展。”丁任重指出,对口援助应该采取经济互利合作的方式。“阿坝和成都的模式就搞得不错。”成都和阿坝在金堂共同建设了成阿工业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异地开发成果共享。另外,还可以将发达地区的落后产业转移到有条件的区县,形成阶梯性的发展态势。

  动力:扩权强县深化改革

  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四川两批59个试点县(市)进行了扩权强县,理顺了县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关系,在管理层次减少后、提高了行政效率。”丁任重认为,“让县这一级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后,各方面的改革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有助于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省、市也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谋划区域经济发展大局,提升发展的层次和质量。“扩权县分布应尽可能均衡化,按照多点多极战略的要求,让省内各市州都有一个试点,政策上要均衡,同时照顾到落后地区。

  “首先要形成激励机制。”丁任重对此感受很深,“人才带来了技术、有技术才有产品、产品有了才有资金,整个是一个链条,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丁任重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对干出成效的干部应该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提高待遇,对大学毕业生到当地就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新闻链接扭住汽摩产业链邻水经济提速

  珠峰摩托、浙江拓普汽车内饰、重庆龙擎摩托车通机……广安邻水经济开发区内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企业一个接着一个。“紧紧扭住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总装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招商,完善汽摩链条,邻水经济也提档加速。”广安市经信委园区科科长何玲告诉记者,去年邻水实现工业产值155.6亿元,同比增长了31.5 %。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臣 肖垚 实习生张馨文姚楠关注城市发展报告未来趋势

  “C21”中的C是四川“”字第一个拼音字母,也是城市英文“City”第一个字母;数字21代表着四川21个市州,也是“21世纪”之意,于是“C21”便被赋予了“祝愿四川21个市州在21世纪变得更美好”之意。

  过去的四年,华西都市报连续推出C21四川城市发展报告,关注城市发展,报告未来趋势。希望以此进一步提高四川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加强城市之间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