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有花香四季有瓜果 泸州丹林观光农业藏富于民

09.06.2014  18:28

   四川在线消息(曹林) 近日,江阳区丹林镇梨花村300余亩葡萄园里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在为茁壮成长的葡萄藤搭架子。“明年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这里一串一串的葡萄,旁边那片草莓园今年下半年就可以采摘,对面的李子和油桃是年初移栽的,现在已经挂果,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尝鲜了”,果园主人张老板这样说道。

   政府修路搭桥,农民收地租,企业搞开发

  地处泸州西郊、方山后山脚下的丹林镇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小镇。虽然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越,但由于地势不平,耕地不能成片,所以原本靠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当地群众并不富裕。年轻人纷纷离开土地到城里打工,剩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农村劳动力缺乏导致土地产值越发低下。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近年来,丹林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依托5000亩百年古梨树林自然资源,突出生态优势,定位泸州近郊“生态田园第一镇”,以打造“四季有花香,四季有果摘”的乡村旅游圣地为目标,成功被评为2013年度四川省级生态乡镇。

  政府首先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水泥公路,梨花村旅游景区修建停车场,且逐步开通乡村公交;2013年丹林镇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将小田改为大田,小山填小沟,耕地连成片,修建生产便道、观光游道、灌溉渠及蓄水池。其次做好招商引资。传统的耕作方式产值不高,须以科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而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空巢老人显然谈不上现代农业的技术手段,这就需要通过招商引资,让企业来开发和经营。

  丹林镇2013年从辽宁省经济果林种植区营口市成功引进梨花源生态现代农业项目。该项目是以农业开发、农业技术指导、集设施农业、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建设项目。而农民将产值低下的土地流转给企业,当“地主”,收地租。目前,丹林镇梨花村有2000余亩土地以每年550斤水稻/亩完成流转。拥有先进种植技术的企业将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片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这就形成了政府修路搭桥,农民收地租“不劳而获”,企业搞开发的共赢模式。

   家门口打工,方式灵活收入不菲

  企业租得农民的土地后,不管是种植葡萄、草莓还是种荷花养荷田蟹,都需要聘请人工去管理,除草、施肥、浇水、剪枝等。企业与出租土地的农民达成协议,企业在聘请人工的时候优先考虑当地农民,政府作监督。

  根据劳动力的不同,企业也有灵活多样的聘请方式。对于年纪较大的、工作效率较低的,就按天数计算工资,60元到100元每天不等;对于年轻力壮的、工作效率高的,则以承包的形式计算工资,例如除草按多少钱一亩承包给某人。这样一来,当地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在家门口打工每月也能挣2000元以上。

   敢闯敢干筑梦想,群众富裕请吃豆花饭

  自2012年丹林镇首届“百年梨雪,纯美丹林”赏花季成功举办以来,丹林镇乡村旅游名声鹊起。但无论是三月赏梨花还是八月摘瓢梨都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两个月游客很多,当地农家乐生意火爆,其余十个月则游客稀少,农家乐生意清淡。为突破季节性对乡村旅游的限制和弥补梨花的单一性,丹林镇党委、政府在2013年提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带动旅游业和餐饮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做到藏富于民。以“四季有花香,四季有瓜果”的生态田园来吸引游客,让梨花村旅游景区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一年四季生意火爆。

  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出租土地收租金,到果园帮工得工资,开办农家乐得营业收入,销售土特产——瓢梨和瓢梨酒。如今的丹林镇不仅在农民人均经济收入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在镇容镇貌、乡村风光、基层设施、文明程度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这追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初在土地流转、公路建设上就有少部分群众不太赞同,经党委、政府多次做工作项目建设才得以继续开展。而如今基础设施好起来了,乡村风貌亮起来了,群众荷包鼓起来了,纷纷请党委、政府吃豆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