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侨办四名副主任谈侨务:公共外交以侨为桥
3月23日,201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春令营——云南集结营在昆明正式开营,来自泰国、缅甸、印尼等9个国家的70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开始了为期5天的“寻根之旅”。图为国侨办副主任马儒沛(右四)参加开营仪式。
任东摄
2013年5月9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华才艺(音乐舞蹈)培训基地和华侨大学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信息中心在厦门正式成立。图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右三)等出席揭牌仪式。
王东明摄
3月9日,湖北省武汉市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被国侨办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图为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右三)为该社区授牌。
张 畅摄
2013年2月28日,率领“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宋祖英美国演唱会艺术团在洛杉矶访问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谭天星走访当地侨团。图为谭天星(前排左一)参观洛杉矶中国城。
毛建军摄
马儒沛:
华文教育把“根”留住
华文教育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相生相伴,是保持华侨华人民族特性的根本保证,是维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情感联系的根本纽带,其地位可见一斑,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国务院侨办作为中国政府专司侨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将其作为一项实现侨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
国侨办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世情、国情、教情的发展变化,“想侨胞之所想、急侨胞之所急”,加强对华文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华文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组织专业力量陆续完成了从幼稚园、小学到初中阶段的主干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华文教材主干体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大力开展面向现职华文教师的系统培训,还通过函授教育、远程教育和提供奖助学金等方式,招收中青年华文教师;并举办以“中国寻根之旅”为主题的系列夏(冬)令营活动,让华裔青少年近距离感知中国的发展变化,实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完善华文学校帮扶工程,推动华文教育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如评选表彰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广泛设立“华星书屋”,满足华校师生教学与课外阅读的需求等。
与此同时,还通过开展侨务公共外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侨办主动加强同华侨华人住在国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交流,介绍华文教育工作情况,增信释疑,签订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协议。
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环境、政策主张、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华文教育发展模式不一、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虽然问题和需求各异,但是也存在多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华文教育的基础仍较薄弱。由于华文学校收入来源主要靠收取少量学费,因此大多入不敷出,造成办学条件差,硬件水平低。除此之外,还缺乏适合当地国情、教情的“本土化”教材和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年龄梯队分布合理的稳定的华文教师队伍。
华文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劲”。华文教育源于广大侨胞们的内在需求,其发展动力归根结底也要来自华社。虽然海外侨胞对华文教育的呼声提高,但侨胞参与华文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对华文教育的内在需求还没有全部外化为实际行动。
此外,华文教育的社会知名度和参与度还不高。国内各界对“什么是华文教育”、“为什么要开展华文教育”的认识不是很到位,“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还较普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华文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这是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华文教育也不例外,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谋划和推进新时期的华文教育工作。
从外部环境看,要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增加社会力量的参与度。继续开展侨务公共外交,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特别是更多侨胞参与华文教育工作,为华文教育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华文学校发展建设,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知名中小学“走出去”,丰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推广渠道,探索华文教育工作新模式。
从内部环境看,要加强华文教材建设和华文教师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如组织力量编写适用的本土化教材、文化读物等,以满足华校发展对教材的个性需求,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华文教师培训;适应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中国华文教育网为平台,广泛开展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和视频教学,打造“网上课堂”、“客厅华文学校”,将优秀的教学成果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至世界各地。
总之,今后,国侨办会继续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认真分析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新举措,以改革创新推动华文教育大发展。
何亚非:
公共外交以侨为桥
侨务公共外交是指通过侨务渠道开展的公共外交,是以华侨华人为依托的公共外交形式,出发点是“以华侨华人为本”,立足点是“为侨服务”。《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将侨务公共外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侨务工作八项主要任务之一提出来,确立了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举措。
遍布世界各地约6000万华侨华人,他们兼通中外文化,具备融通中外的天然优势。华侨华人对中国及中华文化自然的亲近感,使之成为我国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最自觉、最热心、最积极的群体。他们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选取易于被居住国民众所接受的内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以“当事人”的角色开展公共外交。这使他们所传播的信息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积极宣传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有利于华侨华人和中国实现“双赢”。华侨华人素来重视血浓于水,具有展示祖(籍)国和乡土正面形象的情结,而祖(籍)国发展壮大又为华侨华人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引导住在国人民和政府认识、了解中国,支持中国的对外友好政策,帮助中国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对中国和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引导侨胞参与侨务公共外交,一方面,应该积极倾听华侨华人的意见,理解其心理,换取其支持;另一方面,应从华侨华人自身的利益出发,通过广泛、细致、耐心的联谊和引导工作,通过积极的侨务政策,使海外侨胞了解、认同我们的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激发其参与其中的主观意愿。
侨务公共外交就是要通过与侨胞的通力合作,用中华文化元素去吸引和影响住在国主流社会。要注重在侨务文化交流、对外宣传、中华文化传承等领域,融入公共外交的理念和实践,推进侨务公共外交的系统性、规范性建设。支持和引导重要侨团、知名华人、智库专家开展公共外交,客观、真实地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道路。鼓励海外华文媒体整合力量,创办双语报刊、网站、电视,建立全媒体传播能力,扩大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实施精品文化战略,做强做精“文化中国”品牌。支持海外侨胞开展人文交流,主动参与侨胞住在国文化交流活动,将“四海同春”、“名家讲坛”、“中华医学”、“中华美食”等特色文化推向主流社会,展示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侨社建设,引导侨胞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遵守住在国法律,尊重当地习俗,融入主流社会,树立“守法诚信、举止文明、关爱社会、团结和谐”的族群形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侨胞与祖(籍)国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积极性高涨,推动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意愿强烈,保持民族和文化特性更加自觉。遍布世界的2万多所华文学校、2万多个华人社团、数百家华文媒体以及独具特色的唐人街、中国城、中餐馆和中医诊所等,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丰富各国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在海外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基础最牢、覆盖最广、效果最好的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发挥海外侨胞和上述平台的作用,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侨务公共外交要充分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话语体系、传播方式,全方位阐述中国的发展,阐释中国的政策、道路和理念,讲述让对方听得进去、听得明白的中国故事。在这方面,海外侨胞创办的海外华文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紧紧抓住这支重要力量,国务院侨办坚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每两年举办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二是开展海外华文媒体从业人员的研修工作。始于2006年的“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现已举办10期,累计培训400余人次。三是结合国家的重点项目和国务院侨办的重大活动,邀请华文媒体回国举办“文化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地方行”、“行走中国”等新闻采访活动。自2005年以来,共邀请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家华文媒体(重复计算)的1160多名记者、编辑来华参观采访,促进了海外社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后,国侨办将继续做好华文媒体工作,向海外侨胞和主流社会介绍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
任启亮:
国内工作谱写华章
2013年各地侨务工作亮点突出,品牌工程频现,并积累了很多优秀的经验。回顾以往工作,国内侨务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成绩突出。
积极推动华侨农场改革不断深入。华侨农场全面完成了金融债务处置、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88万户归侨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全国华侨农场年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840元增长到2012年的13492元。
创新开展侨务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困难归侨侨眷的社保、扶贫、医疗、教育等政策,惠及归侨侨眷人数达372.47万人。还着力打造品牌活动以推动侨务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开展“送温暖慰问归侨侨眷活动”,共计发放慰问金1.18亿元;推进“归侨侨眷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人数达17.48万人;组织“归侨侨眷子女夏(冬)令营活动”;实施“关注侨界特殊群体活动”;开展“暖侨敬老行动”等。
着力实施“侨爱工程”,为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归侨侨眷关注民生、支持国内建设以及支持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搭建平台,该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国侨办向国内公益事业捐款的总额超过20亿元。
打造社区侨务工作平台,搭建基层为侨服务网络。各地侨办按照建立“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区贡献多”的双向工作机制的总体要求,延伸工作触角,截至目前共设立1033个“侨法宣传角”,发放侨法宣传资料300多万份,各类侨法宣传活动受众达千万人次。
密切联系归侨侨眷代表人士。通过多种活动进一步体现关怀,凝聚侨智侨力,如与中国侨联联合表彰侨界先进人物;开展“聚焦首都侨界代表人士·走进清华”活动;联合天津市侨办开展“京津冀地区侨界代表人士弘扬井冈山精神培训班”等,联系侨务工作发展实际,增强侨界代表为祖国贡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国内的正当合法权益。及时回应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理诉求,推动重点疑难案件的解决,并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诉讼代理等,积极探索依法护侨新思路。
侨务引智引资工作是侨务工作在新时期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和为侨务服务的重要体现。海外华侨华人中蕴涵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营销网络资源。近年来,国务院侨办高度重视发挥华侨华人在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努力实现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统一。
2013年国侨办积极开展引智引资工作,在多个方面成绩斐然: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在顶层设计方面有所破题,发挥侨务资源,服务企业“走出去”;服务周边外交,发挥侨务工作“以侨为桥、以侨连缅”的作用,引导华商资源服务中缅沿边开发;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四川省借力本届大会,签约241个项目,总投资额实现1323亿元人民币;侨智品牌活动不断完善,以“华创会”为例,签订合同、协议176个,协议投资额450亿元,还组织“海外人才为国服务博士团”,70余位高层次人才参与活动;进一步发挥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加强海外专业人士回国创业情况调研力度;积极利用侨务经科平台的引资作用,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14年国侨办丰富工作手段,并不断开拓工作领域:继续深化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帮助国内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助推周边外交,服务侨商事业发展,引导侨商参与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互通互联”;进一步加强涵养资源工作,加强与海外工商社团联系,帮助海外新华商提升自身素质;重点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加强海外智库建设,并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为国服务系列活动;深入做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服务工作,结合“强侨圆梦”工程,组织有成功经验的海归专业人士参加活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深化与海外专业社团联系交往,拓展侨智资源渠道,并邀请海外专业社团专家学者开展服务;创新丰富工作抓手,探索成立“中国华侨华人科技创业者协会”,担负侨务科技、引智工作的相关社会服务职能。
谭天星:
和谐侨社凝心聚力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数多、分布广,可以说“有阳光普照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我们现在所说的侨社这一概念,既包含广义上的华侨华人社会,也包含狭义上的华侨华人社区。
海外侨社的形成至少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侨社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逾6000万人,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各类华侨华人社团逾2.5万个。
当前,海外侨社总的特点是:新移民数量快速增加,海外华社活力增强;华侨华人社会趋向年轻化、知识化,整体素质提升;行业领域更加多元,经济科技实力稳步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与中华民族自豪感增强,友我力量持续壮大;华侨华人社会地位提升,日益融入主流社会。
海外侨社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部分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安全问题突出;侨胞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侨团建设与侨领能力亟待加强;侨胞对祖(籍)国在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海外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发展面临困境等。
2007年,在“第四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国侨办率先倡导在海外构建“和睦相融、合作共赢、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华侨华人社会。7年来,和谐侨社理念已深入人心。多年来,全球各地侨社围绕构建和谐侨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呈现出可喜局面:侨社更加团结;与住在国民众关系更加和睦;善于理性表达合理诉求。
我们鼓励走出国门的华侨华人积极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与其他族群和睦相处,为新的家园作出积极贡献。海外主流社会对和谐侨社建设普遍给予正面评价,认为海外侨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传播者,是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比如菲律宾华社“三宝”已成为关爱并回馈当地社会的典范;希腊侨胞被当地政府誉为外国侨民中“最有建设性的群体”等。
为加大侨务资源涵养力度,让广大侨胞共享中国发展成果,共圆中国梦,国务院侨办将2014年定为“和谐侨社建设年”,以“相融共赢、服务侨胞”为主题,以骨干侨团为抓手,着力实施“海外惠侨工程”,深入推进和谐侨社建设,努力形成侨务发展新局面。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四项重点工作:
——将于5月中下旬在北京召开“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邀请海外主要侨团负责人和华人社区服务机构代表500人出席。
——实施“海外惠侨工程”,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是在华侨华人聚居人口超过10万人的重点城市支持扶持骨干侨团或华人福利机构设立“华助中心”。
——实施海外侨领和专业人员研习计划,培育和谐侨社建设和为侨服务机构带头人,将举办特色侨领班,如华人服务机构负责人研习班、中餐业协会负责人研习班、骨干社团负责人研习班、海外中国校友会负责人研习班等。
——举办“华社之光”系列活动,凝聚和谐侨社建设正能量,邀请100名服务华社满20年、贡献突出的侨领来京观礼;推动形成侨社良好合作机制,让讲团结、凝侨心、重服务、树形象的“华社之光”火种在侨社传递。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发挥侨胞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独特作用,使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国侨办将继续扎实推进建设海外和谐侨社,凝心聚力,为共圆“中国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