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

01.06.2015  11: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及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内容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主要内容 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与保护总体布局为:兴建水源工程和提水工程,扩大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保障城市供水与乡村人畜饮水;干流形成以亭子口水库和草街水库为骨干的堤库与护岸相结合的防洪体系,支流形成以堤防与护岸为主体、适当兴建防洪水库相配合的防洪体系;因地制宜开发水电;通过梯级布置渠化航道,发展航运;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建设力度;各水库应维持生态基流,同时要加强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维护水功能区功能。流域内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在特枯年份或特枯季节,还要承担应急调水的任务。 灌溉与供水是嘉陵江流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嘉陵江上游,由于受地形、水文等条件的限制,是灌溉与供水的困难区域,不宜修建高坝大库,灌溉以利用当地径流为主,适当建一些小型水库、塘堰工程及提水工程。中游广元至合川由深丘进入浅丘区,农田集中,是嘉陵江流域的重点灌溉区域。目前已建武都引水工程灌区一期工程、升钟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及其他一些小型灌溉工程,远不能满足该区域灌溉供水需要。根据流域水土资源条件及中下游地区受嘉陵江干流、涪江和渠江分割的特点,灌溉区域按上游区、涪江右岸区、涪嘉区、嘉渠区、渠江左岸区、下游重庆区分区布置。涪江右岸区水量不足,规划从都江堰、毗河引水以解决用水不足问题;涪嘉区以武都水库、升钟水库为骨干工程,上游铁龙堡水库可为武都水库补水,解决武都水库水量不足。嘉渠区规划兴建亭子口水库及灌区工程、罐子坝水库及灌区工程。下游重庆区,沿江两岸主要为城镇,有部分农田,该段水低田高,解决灌溉及供水问题主要靠提水,应大力发展提水工程,进行重庆市涪江灌区及北碚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防洪是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嘉陵江的防洪应以提高嘉陵江干流防洪能力为重点,并适当兼顾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要求,干流防洪又以中下游为重点。根据嘉陵江洪水特性、防洪对象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及沿江广大乡镇和农村人口及耕地分散的特点,宜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以沿江城区堤防和护岸为基础,结合兴利建设干支流水库,拦蓄洪水,加强河道整治。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有干流的亭子口水库、草街水库以及支流上的宝珠寺水库、碧口水库和武都水库等,其中位于干流中游上段的亭子口水库和下游的草街水库是流域控制性水库。宝珠寺水库、碧口水库已建,武都水库、草街水库在建,亭子口水库是实施嘉陵江中下游防洪和配合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关键性工程。亭子口枢纽具有防洪、灌溉与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在国务院以国发[1999]12文批转水利部《关于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中,列为近期兴建的具有防洪作用的重点水库工程之一。亭子口枢纽控制流域面积6.109万km 2 ,正常蓄水位458m,防洪库容14.6亿m 3 ,在以后的设计阶段,还需根据防洪对象的状况,在处理好上下游关系基础上,对水库防洪库容的设置及运用条件作深入研究。草街枢纽控制流域面积15.6万km 2 ,预留防洪库容6.58亿m 3 ,配合其他防洪工程措施,可减轻重庆主城区的防洪压力,水库汛前降低水位至195m运行,不影响合川市防洪和排涝。草街水库亦是长江中下游总体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 嘉陵江主要通航河段干流广元至重庆通航里程728km。干流中下游已建梯级工程均为航电结合的枢纽工程,对渠化库区航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充至重庆段已、正建青居、东西关、桐子壕、草街4座梯级枢纽,是嘉陵江航运较重要的航段,应加快亭子口、利泽场建设,尽早渠化嘉陵江干流中下游河道,改善重庆至广元通航条件。 在满足灌溉与供水、防洪的要求下,在干支流布置的梯级中可安排水电站工程,充分利用嘉陵江水能资源。嘉陵江干流上游河段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以及沿江宝成铁路影响,尚未有梯级电站建成。略阳以上河段本次规划为规划保留区,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是其主要治理开发任务,水力资源的开发应做好前期的规划论证工作。略阳以下河段为开发利用区,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宝成铁路等限制条件,略阳至广元段暂拟6级梯级电站;中下游河段开发条件较好,前期已做大量规划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嘉陵江苍溪至合川段水电开发规划报告》(1988年成勘院)、《嘉陵江干流广元至苍溪河段规划报告》(1992年长江委)、《嘉陵江干流合川至河口河段规划报告》(1995年长江委)、《嘉陵江干流合川至河口河段规划报告(2001年修订)》(2001年长江委),目前已建、在建的有金银台、红岩子、新政、马回、小龙门、青居、东西关、桐子壕、草街等9座梯级工程,开发布局基本成型。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汉水、白龙江、嘉陵江中游上段以及渠江流域。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944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9.7%。防治水土流失应全面开展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自然修复,加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在陇南及陕南中低山强度流失区、嘉陵江中游上段及渠江流域低山丘陵中度流失区,以改善生产基础条件、增加群众收入、控制沟蚀、加强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为首要目标,以综合治理和预警预报为主;嘉陵江中下游及涪江流域低山丘陵轻度流失区以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 由于嘉陵江流域,尤其是干流中下游沿岸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干流中下游低水头水库建设后,河流自净能力降低,需要加强污水达标排放的监控与管理。在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省界断面应布置水质监控。 二、评价区环境现状 (1)生态环境 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范围内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村落生态系统五大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地区。 规划范围内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水杉、珙桐、银杏、桫椤、苏铁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粗榧、大果青杆、太白红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润楠等,其中水杉、银杏、樟树等皆为栽培种。规划范围内分布的古树有银杏、黄葛树、桂花、柏木、润楠等。 规划范围内的动物地理区划跨古北、东洋两界。其中两栖类有2目9科54种,无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两栖类,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两栖类有3种,为大鲵、细痣疣螈、虎纹蛙;陕西省重点保护两栖类有6种、甘肃省1种、四川省3种、重庆市1种。 嘉陵江流域鱼类以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占优势。从目级水平分析,嘉陵江鱼类隶属于7目,包括鲟形目、鳗鲡目、鲤形目、颌针鱼目、合鳃鱼目、鲇形目、鲈形目;从科级水平分析,嘉陵江鱼类隶属于19科,鲤科(48属84种)为最大科,其物种数量占嘉陵江鱼类总种数的55.56%,其次是平鳍鳅科(7属15种),占总种数的9.80%。总体而言,嘉陵江流域鱼类区系组成复杂,特有鱼类丰富,鲤形目鱼类是嘉陵江流域的优势种群。 根据文献和调查显示,嘉陵江流域曾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此外,还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水獭以及四川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鳖、乌龟等。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9445k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49.65%。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29668km 2 ,占流失面积37.35%。平均年土壤侵蚀量3.03亿t,平均侵蚀模数为3813t/(km 2 ·a)。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次为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汉水、白龙江、嘉陵江中游上段以及渠江流域。 初步调查,规划范围内共有154个生态敏感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5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4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40个、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4个、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12个、国家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9个。 (2)水环境 嘉陵江干流流经四川省重要城市广元、南充,西南最大的工业基地及商业中心重庆市合川、北碚、沙坪坝、渝北、江北等市(区),干流沿江其它地区工业尚不发达,点污染源负荷主要集中在上述市、区。根据2010年嘉陵江干流武胜、南充水文站、临江门等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南充水文站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武胜断面水质,除总氮超标外,其余因子均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三、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水文水资源。随着水力发电、供水与灌溉以及航运规划的实施,干流河段年内径流量时空分布发生很大变化,受水库调节性能的影响,年内径流变幅将减小。流域抵御较大洪水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将更有效地降低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流域洪水所造成的洪涝灾害,这些影响将为河道沿岸区域创建一个较为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水环境。规划实施后水库库区总体水质变化不大,基本不改变水体水质类别,但不排除水库蓄水后,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下降,局部水域水质变差,干流水体纳污能力也有所改变。从累积影响来看,水电梯级规划不会改变坝下游水质类别,干流水质受支流梯级开发累积影响较小。规划实施后,除亭子口水库出水水温在不同典型年条件下变幅不等外,其余各水库不存在水温分层的问题。 陆生生态。规划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种影响对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较为明显,对鸟类的影响不明显。水库淹没不会改变库区库周陆生动植物区系特征及类型结构。移民安置期间道路开通,新开耕地、改田改土等活动占用和损毁自然植被,使植物资源量减少,进而破坏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使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减少,数量下降。 水生生态。至规划水平年,随着水力发电规划的实施,水库蓄水形成的静水、缓流区域对广布性鱼类的种群增长有利,但缩小了上游适应急流环境的特有鱼类的生长及繁殖的适宜生境,对产漂流性卵的鱼类亦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避免对水体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流域水生生境的破坏,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得到控制,对于水体水生态健康的维持具有一定作用。 四、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 水环境 针对规划实施,采取的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主要包括水污染预防措施、水污染削减措施以及水环境修复措施。 其中水污染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保护及减量及最小化措施。加强水源地保护主要是制定和修改完善流域内各城市的饮用水源保护法规条例,制定水源地水质保护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防止水质污染,确保供水安全。建立水源地水质保护机构,明确管理机构与职责,水资源实现统一管理,有效利用。制定重点城镇的饮用水源保护长远规划。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减量及最小化措施主要是采取多种工程措施,减小低温水下泄影响。 水污染削减措施主要是建设沿江城镇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做到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加强流域面源治理;加强支流水质综合治理,减少污染支流对嘉陵江干流水质的影响。实施排污口整治工程。 环境修复措施主要是加强落实综合规划中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减少流域内污染物入河量,改善水质。 (2) 生态环境 陆生生物保护主要是对施工人员进行普法教育,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规划实施期间,加强施工作业的管理,避免可引发森林火灾林火。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和移民安置方式,尽量不占、少占耕地和林地。通过规划方案比选,施工道路等线性工程布置尽量减少对沿线自然生态和植被的破坏;避开陆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特别是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对栖息地的占用和土石方开挖带来的破坏影响。采取有效的防噪措施,爆破尽量采用无声爆破,减少对周围野生动物的惊扰影响等。 水生生物保护主要是采取生态友好型的调度方式,确保下游生态需水量。产卵期通过水库调度造成洪峰,以利于鱼类产卵,形成河流不同类型生境的连接,增加鱼类的多样性。设置人工鱼巢,人工营造适宜鱼类产卵的生境;开展针对大坝对鱼类洄游的阻隔效应的专题研究工作。从流域角度,设置增殖放流站,落实增殖放流计划,加强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研究,补偿工程对渔业资源造成的损失。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和经费;建立健全水生生物保护法律法规,制订水生生物保护法及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订和完善地方重点的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 涉及或可能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水利发电规划、灌溉规划和航运规划项目,通过规划方案的调整,避免对这些生态敏感区的占用。无法避免对生态敏感区占用影响的,在规划项目施工过程前通过方案比选,尽量减少对生态敏感区面积的占用。 五、综合评价结论 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确定了流域保护与治理开发任务,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规范嘉陵江的开发治理与保护,各地区、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可靠依据。规划的实施,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川东地区灌溉供水,解决区内干旱缺水的问题,以及分担长江中、下游防洪和嘉陵江中、下游地区防洪需要的防洪库容等战略措施的重大举措。航道渠化,不仅有利于川东、渝北的航运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与长江上中下游连成一体的水运交通运输网。可有效的开发我国西部水电能源,不仅能满足川、渝地区的能源需要,同时可输送至华东及华中地区,实现西电东送的战略目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利于川东北山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本规划综合效益非常显著,不仅能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并且对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规划的工程均属于非污染开发建设项目,但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无法避免的,是为了流域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有些影响是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或减小的。 梯级开发影响最大的是土地资源损失。水库淹没损失土地资源产生的“移民问题”是首要的“环境问题”。由于嘉陵江梯级主要为低坝开发,淹没损失均较小,移民问题不太突出。 规划梯级水库群建设与运行的影响叠加后可能对干流水生物种资源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只能在嘉陵江干流上游特定的生境中生存的特有鱼类嘉陵裸裂尻鱼,一旦其生境遭到破坏,其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规划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使库区扩散能力降低、深层水体溶解氧含量低;汛期可能使坝下江段和下一梯级水库含沙量升高;梯级水库群的运行可能引起局部库湾污染问题应引起重视。 梯级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总体上不甚显著,但要注意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工程施工引起的噪声污染、弃渣处置、新增水土流失问题,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不同的工程,这些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不尽相同,并随施工结束,影响也将消失。 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优化规划布局、调整规划规模、合理布置开发时序,从规划层面上尽可能减少了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落实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对敏感地区实施有效监测,使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进行。从环境角度评价,推荐规划方案的实施是合理可行的。 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515号  邮编:430051
  联系人:李斐  电话:027-84888802 传真:027-84872714
  邮箱: lifei027@ 163.com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本次公示主要征求内容包括: (1)您对该规划的态度; (2)您最关心该规划那部分内容; (3)您认为嘉陵江流域存在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4)您对规划实施有哪些建议,对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要求。 八、公众提出意见的时间 自公告之日起15天内,4月19号~5月5号。
九、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公众可以以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将意见反馈给规划编制组织机构或环评单位,并留下您的主要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及时和您取得联系。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2013年4月19日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  
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在成都挂牌成立 并面向全国发布课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重点抓好公园水利厅
我省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八)
    14日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值下降超30米,坝前水深约25米,蓄水量约0.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七)
    截至13日19时,堰塞湖水位(波罗站)2916.水利厅
省防指启动III级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水利厅
水利厅工作组山地露营监测水情 指导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
    11月13日,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率队的现场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