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多举并措 狠抓教育精准扶贫

30.05.2016  13:56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建县后的喜德,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扫盲”、“普九”到素质教育,喜德县教育事业走出了一条辉煌之路。

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各级人民政府把科教兴国、教育兴县,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抓紧抓实,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双语教育和民族寄宿制教育,不仅成为喜德教育的两张名片,还被誉为凉山教育的“一面旗帜”,寄宿制教育更被誉为“中国教育南方模式”。

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秀学生外流突出,教育认识差异大,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喜德民族教育事业在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和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为落实教育精准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让广大彝区儿童不输在起跑线上,喜德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办好学前教育列为该县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学前教育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落实相关工作。

紧抓“一村一幼”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发展

喜德县抢抓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委全会精神和省州《关于支持大小凉山开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紧抓“一村一幼”建设,助力基础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集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村组干部召开座谈会共商教育发展大计,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每个行政村摸底调查,全面摸清4—6岁幼儿基本情况,建立幼儿花名册档案,做到人头清、数据准、情况明,为“一村一幼”的设点提供决策依据。

县财政积极落实经费保障,截至2015年10月2日,喜德县10个幼教点10个班全部同时开班,入学人数315人,共投入设备购置费55万元。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喜德县幼教点设备设施采购目录》并按时完成了设备设施采购任务;完成校舍的维护维修、校园文化等建设工作,实现规范办园;完成86名村幼辅导员的招考;完成全县135个村幼教点所辖户区适龄幼儿的情况摸底和50所计划于年底分批开班的幼教班的校点落实和招生预报名工作。

在师资配备上采取在具有教师专业资格证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聘用,按照每个幼教班两名汉语辅导员的最低标准配足配齐师资力量。

同时,该县充分利用闲置公共资源解决校舍难题。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新村新寨建设和适龄儿童数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对村支部活动室、闲置村小、彝家新寨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进行维修改造,在达到安全规范标准的前提下用作幼教点教室。县教科局加强对“一村一幼”的管理和检查力度,确保“一村一幼”办学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并加强“一村一幼”园舍、活动场所等日常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即将要上学的彝族孩子都是幸福的,“一村一幼”的建设,为他们在接下来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打下基础。据了解,目前该县正在进行70个幼教点的校舍维修、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设备设施采购等相关工作,到2016年秋季,基本实现村级幼教点全覆盖。

此外,去年喜德县建成9所学校教学楼、宿舍和21所学校饮水工程,建成5所乡镇公办幼儿园、7所中小学食堂、6所学校教师周转房,拆除中小学D级危房8800平方米,新增教育基础设施6.3万平方米。彝区“9+3”、两免一补、营养午餐、贫困助学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08%、0.03%以内。

喜德县还将抓好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了扶贫攻坚的突出位置,提出“到2017年全县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全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的阶段性目标。

大力扶持民族教育 

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为更加有效地促进喜德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该县县委、县政府采取鼓励并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喜德支教,实行城市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等措施,缓解喜德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组织派遣喜德年青教师到发达地方的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技术,逐步提高喜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该县援建37所学校学生食堂,援助100所村小改善教育教学设施。

除此之外,该县多次开展劳务扶贫,利用民间组织、社会慈善机构人际关系优势,给予技术培训上的帮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现代种养业的能力,推进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并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培训机构和生产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工技能,促进贫困家庭增收。

狠抓教育扶贫,喜德县以高度的责任感,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努力推动民族教育事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记者  张敏敏  贾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