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荒诞喜剧《驴得水》悄然走红 小剧场话剧火出国门

20.11.2014  16:30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11月初,现实主义荒诞喜剧《驴得水》在锦城艺术宫连演两场。这部未经任何宣传的小剧场话剧,仅仅依靠两年来在圈子里的口口相传,便在成都取得票房赢利。而最新消息透露,《驴得水》剧本还被美国百老汇看中,明年将翻译成英文,由当地演员驻场上演。

        这部无论演员还是编导,在圈子里都名不见经传的话剧,为何能够火出国门?它的成功逆袭,也许可以解答艺术作品“为谁而做”、“如何走市场”等诸多问题。

        恶搞常有,而智慧不常有

        11月1日晚,《驴得水》的演出现场并没有出现陈佩斯系列舞台剧、“开心麻花”话剧那种频频爆笑的热烈场面。但正如现场观众王建所言,“《驴得水》故事讲得好。作为观众,我觉得没有被导演和编剧辱没智商。”

        讲好故事,顺便营造一个黑色幽默的世界,正是《驴得水》出品方至乐汇剧社的方向。在这部民国题材的话剧里,4个到乡村小学教书的知识分子,将一头挑水的驴虚报老师职位吃空饷。结果“上头”来人,为了圆谎,场面渐渐失控直至崩溃。话剧里的“知识分子”,表现了各种丧失底线的方式:有被一把枪指着就再无立场的,也有因一封举报信就成为走狗者。“我觉得它不光让我消遣了,还可以让我有代入感地思考:在利益面前,我会不会妥协?”王建说。

        至乐汇负责人孙恒海认为,现在的小剧场话剧观众群体其实以屌丝文青为主,“但有观剧需求且有实力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他们的口味其实更高,我们的定位就是为他们服务。没有思考的戏,我们不做。

        因此,当《驴得水》自2012年首演以后,口碑逐渐发酵。截止目前,已在全国演出100场左右。何炅、瞿颖、余少群等明星自掏腰包买票以示支持。知名娱评人兰恩看戏后在其博客里这样写道:“如果开心麻花的笑是畅快的,《驴得水》的笑则是会心的。恶搞常有,而智慧不常有。

        走市场“与时俱进

        然而,至乐汇的作品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2011年,孙恒海自认为艺术很成功的一部话剧《单身男女》,却惨遭票房滑铁卢,损失超百万元。这次失利,让他清醒意识到:民营剧团的话剧不只是艺术品,还是商品,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孙恒海说,话剧闯市场,只有演出场次越多,利润才会越大。如何让一部剧可以连续多年演出并盈利?作品质量当然是关键。至乐汇采用的作品中心制,导演负责艺术创作,制作人负责运营。制作人要对“为什么投这个项目,能否达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三位一体”等负责。

        为了减少养人费用,剧社的每部作品都是临时甄选适合者。这就要求制作团队思想的成熟性以及对时代的思考和感知力。制作人不仅要负责挑选到好剧本和导演,还要在寻找导演、演员甚至舞美、灯光等合作对象时,负责与他们砍价。孙恒海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导演既有自我发挥的艺术空间,却又在制作人的限制下,少了大手大脚的可能。这让剧社的作品从没有超出预算的情况,保障了剧社的赢利空间。

        剧社还有意识地将观众纳入“创作班子”。孙恒海透露,有的戏会提前请会员观众听台词,以预估效果。而剧社即将推出的一部音乐剧《狂奔的拖鞋》,还会做试听会,让高级会员提前听小样,再根据他们的一些意见进行修改。这种会员制的模式,既让作品更贴近观众,还培养了潜在的市场。

        有意思的是,《驴得水》悄然走红,却并未在任何传统媒体上宣传过。对此,孙恒海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口碑为王。“只要戏好,每一个观众的主动推介,都会成为我们的免费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