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啥英式中式,足球的语言只有一种”

27.03.2015  13:29

  

  成都双林路小学的同学在足球老师的带领下练习足球操。

  成 都 足 球 老 师 学 红 魔 引 发 热 议 ,市 足 协 解 读 ——

  这项由成都市足协、成都市教育局联合推动的校园足球脱产培训课程,并非赶在足球改革浪潮之下的足球老师速成班,而是已经悄无声息地搞了四年,超过600人次的成都体育老师接受过这项培训。全程参与这项计划的成都市足协副主席陆军说:“它是来自正宗的曼联青训课程,但并不是推行英国足球,而是根据国内的情况,结合多年实践摸索出的一套教材,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足球兴趣和基本功。

  昨天,网上突然疯传“成都中小学上足球课采用的是曼联课本”,“成都足球学红魔”成为网友热戳的新闻。记者一打听,这绝对不是谣传。四年来,成都的体育老师们学习的教材的确是红魔课本,只不过并非依葫芦画瓢地照搬。

  仿佛是为了“配合”网络热传的新闻,昨天下午,80多名来自成都市金牛区的体育老师,真的在成都市足协的温江基地“学红魔”——来自曼联足校的教练正在给这些体育老师们上课,半天理论、半天实践,两天的脱产培训让他们懂得怎么给孩子们上课。

  “凡是来上了课的,回去都说好,都感觉帮助是很大的。

  脱产式培训老师先当学生

  “星期一、二、三,温江的体育老师来了一百个,昨天刚结束,星期四五,就是今天开始,正好是金牛区的体育老师在温江基地培训,这次来了80多个。”电话那头,成都市足协青少部主任刘刚语速很快,一边接电话一边还在铺派任务:“帮我充下电。”忙碌的一天,让他其中一个电话已经没电了。

  “我们这个培训班已经推行了四年了,大概每年四期。”刚推行这项计划时,算是足协“缠着”教育局,“让他们找老师,组织老师过来培训,因为老师来一趟也不容易,一般就来上一天的课。上午理论,下午实践。”这两期课时间长了一些,“有三天的,也有两天的,主要是现在说起足球,大家都很积极。

  不论是一天还是三天,培训课的模式很简单,上午理论,下午实践。“大部分时候是曼联足校的外籍老师,他们的助理教练都是中国人兼任翻译,给大家上了理论课后,下午再由他们上示范课。找一个普通学校的班,老外上课,我们的体育老师就在一旁看。”看过很多次示范课,陆军印象最深的是,“我看到娃儿们一直脸上挂着笑容,很快乐,然后脸上也有汗水,说明这个运动量也是够了的。

  当初,做这个足球培训班的初衷其实很简单,“长年以来很多体育老师跟我们说,很困惑,因为学校要开展足球课,但他们本身的专业有些是学游泳,有些是练田径,对足球不是很懂,所以我们就办了这个班。”四年办班,不少体育老师回头也和刘刚聊过,“凡是来上了课的,回去都说好,都感觉帮助是很大的。

  “没啥英式中式,足球的语言只有一种

  教材有改编贴近中国校园

  “当初选用这套教材,其实也是教育部的试点,选了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几个城市试点,我们也就是在试点范围内。”谈起选用曼联足校教材的缘由,陆军说根本没有网上吹得那么玄乎,“它是来自曼联足校,但并没有推崇英式足球,而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编、修改。主要是在基础上有些调整,毕竟我们的足球基础相比英国要差一些。

  这套教材的内容其实更多的是培养足球基本功,根本谈不上风格。“我看到外教上课,很多时候甚至是无球状态,没有足球,但却在一些跑跳的游戏中结合了足球的基本技术动作,比如灵敏性、协调性等,如果这些娃儿今后要学习足球,就离不开这些基本动作。”陆军观摩过很多外教的课程,每一次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基本是结合足球理念和动作的一些游戏。

  在刘刚眼里,“红魔教材英式足球风”的说法,站不住脚。“没啥英式中式,足球的语言只有一种,再说了,娃儿那么小,接受的都是基本功,哪儿来啥英式、中式嘛。”这套教材刘刚的好评度很高,“很简单,别人编出来一直在用,在实践,结合了多年的摸索,一直在改进,是很好用的一套,也区分了难度,分水平一、水平二,适合从小学到中学进阶。

  “好用的教材,就是最合适的教材

  培训老师兼容全国教材

  在“足球进校园”的大浪潮下,足球教材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大量前期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由足球教育专家、中小学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共同编写的《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将于本月底编写完成。届时,这套教材和成都市足球教师学习的曼联教材是否冲突?

  “这套人教社的教材我们还没看到,所以不好评论。当时我们采用这套教材的大背景,是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等到教材出来了再培训,就先用了这套,这么多年下来,也是好评不断。”陆军说,曼联足校的教材重点是放在培训老师上,让老师学会教足球课,而人教社的教材偏重的重点是学生用书。“曼联足校的教材有书,也有教学演示视频,最重要的还是教练来上课。

  “好用的教材就是最合适的教材,其实足球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啥高精尖,不需要搞科研,把先进的东西拿来用就是了。说穿了,我们本来就是不发达国家。”一直在一线摸爬滚打,刘刚对于教材的观点很简单,好用就行,“根本谈不上矛盾,也谈不上排斥,好的东西,自然会融合吸收。

  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