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长期外贸环境趋紧 完成7.5%目标亟待努力

20.05.2014  14:29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张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张骥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根据海关数据,今年1-4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出现了“双降”,张骥对今年的外贸形势问题回答了记者问。

外贸形势现在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总体上讲,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加大。按照海关的统计,1-4月份,进出口和出口同比出现了下降,这种“双降”是除了2009年同期以外,近十多年来首次出现的,应该说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这里面既有去年同期对香港的异常贸易垫高了基数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外贸易确实面临着外需不振,传统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应该说原因是复杂的。

具体讲,从贸易伙伴上看,对港贸易大幅度下滑是一个主要因素。去年1-4月份,内地与香港贸易出现了异常增长。以美元计价,今年1-4月对港的进出口和出口均下降了31%,分别拉低了全国进出口和出口增速3.7和6.5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是拉低外贸增速的一个主要贸易方式,按美元计价,前四个月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和出口分别下降了4%和3.6%,拉低了外贸进出口和出口增速1.4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从产品上看,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以及零部件还有船舶等主要出口商品下滑比较大,分别降幅为58%、25%、6%、13.5%,就这几类产品就拉低了全国出口增速4.6个百分点。深入分析我们的外贸形势,还是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在发生变化。我们认为,当前对外贸易发展在外需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向周边国家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这样“一慢、一快、一升”的态势。所以说,我们认为,从以后中长期看,外贸发展的环境是趋紧的,今年尤其是复杂严峻。具体讲,一是国际市场需求乏力,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仍然步履维艰,新兴经济体明显走弱,国际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发达国家中,1-2月份,美国进口是零增长,1-3月份,美国进口也就增长2%左右。1-3月份欧盟进口下降了2%。发展中国家中,2013年欧美日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对我国出口增量贡献度是88%,但是今年以来,这些新兴市场的需求疲弱,风险还在上升。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已经从去年同期的两位数的增长下降为今年1-4月份-7.2%。

二是国际竞争加剧。一方面发达国家对我国产业转移在放慢,欧美推动产业回归,使我们的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增幅呈下降趋势。去年我们实际利用外资下降了6.8%,在利用外资总额当中的比重下降为38.7%。这些都可以预示到今后的出口速度会相应减缓。同时,我们向境外的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也在加速,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订单转移加快。

三是综合成本上升,传统的优势在弱化。这一点我想大家都非常关注,也很清楚。我们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的一些人工成本相当于印度、越南、柬埔寨这些国家的两到三倍。

四是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加困难。五是先部分行指标走低,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从年初的2113点下降为5月中旬的1021点,降幅51.7%。

六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频发。2013年,我国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增长18%。

七是地缘政治风险也在明显上升,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也增加了我们企业对外贸易的风险,外部局势的不确定性对贸易的影响也在日益上升,这也应该引起我们对外贸易企业高度关注。

总之,今年以来,外贸形势复杂严峻,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7.5%左右的全年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每个月进出口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1.3%,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