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同志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18.08.2016  12:02

经省委同意,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认识,明确思路,形成合力,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准确概括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鲜明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讲话高瞻远瞩,体大思精,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充满信心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前进。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恩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对文化带有里程碑意义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既为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引,又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使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为我省推进治蜀兴川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我代表省委向大家、向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一、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着眼新的时代条件,结合四川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把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凝聚人们思想共识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阔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在多个方面,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碰撞、摩擦日益频繁,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种观念相互激荡,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引领整合社会思潮的任务尤为迫切。我们既要看到思想的丰富性,又要看到复杂性,还要看到挑战性。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有幅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攻心、审势,深刻揭示了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举旗定向、统一思想、凝神聚气的重要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传承中华文化根脉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在通常所说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曾被湮没或中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弦歌未绝。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神秘幽远的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等,积淀了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文化符号。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不尊重、不爱护、不珍惜,是一个民族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但是不以开放的态度推进传承创新,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伤害。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传统。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其主脉如经史子集的传承,在今天除书斋、图书馆、教室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鲜活的存在呢?对巴蜀文化的状况可能也要作如是观。我们要对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充满自豪和自信,也要对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传承状况高度关注,增强危机意识。要在中华文化和巴蜀文化两个层面下手,充分继承,切实研究,大胆探索,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明复兴作出贡献。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比如,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正是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的深刻思想变革。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正是奠基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当前,我省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开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宏伟征程。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全省贫困群众致富奔康?如何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全面创新改革步伐?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之与物质力量相协调,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注入精神动力?如何贯彻依法治省和推进基层民主的重大部署,使每个公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树立起法治精神和民主意识?等等,都需要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科学回答,甚至身体力行去参与、去促进。

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正确方向,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坚持把科学原理作为社科研究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又明了其前因后果的流变,还要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的古老大国,为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必然,真正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准确理解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把握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注重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把服务人民作为社科研究的重要原则。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
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密切关注群众所恩所想、所困所惑,努力推出更多观照人们内心世界、贴近人们生产生活、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优秀研究成果,在为国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深深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拜群众为师,主动走出书斋、走近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充分汲取群众智慧,学会用群众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走好群众路线。要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四川人民素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广汉县向阳公社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到现在探索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等等。总结好、提炼好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上升为系统性、规律性认识,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社科研究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主动发现问题,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般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准确区别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普遍问题、哪些是个别问题,哪些是长期问题、哪些是短期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精心筛选需要研究、破解的重点问题。要敢于直面问题,面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高度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复杂问题等,不要故意回避,不搞鸵鸟政策,也不要选择性失明,要紧紧扭住问题不放,深入尽考,潜心钻研,不达目的不罢休。要创新解决问题,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开放性思维,善于结合我省新的发展实践,进行新思考新探索,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解决方案,推出更多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优秀成果。

三、主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提供智力支持

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一定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找准工作定位,聚焦事关全省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

(一)加快建设新型高端智库。智库被誉为“装满思想的池塘”,在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肩负着咨政、启智、创富、聚才等重要功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现在,全国各地建设智库的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我们的“川字号”智库要在党委、政府的决策活动及各社会主体的决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形成影响、形成品牌,必须把重点放到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来,加强与实际工作、决策活动的互动,争取进入国家第二批新型智库盘子。要加强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等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型智库、一批社会公共政策研究型智库、一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型智库、一批专业领域参谋咨询型智库。要创新智库内部治理,完善制度设计,选好首席专家,建好研究团队,形成灵活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要加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沟通联系,搭建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平台,做到供需有效对接、工作一体联动,推进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二)精心组织重大课题研究。经济工作强调抓项目,社科研究就要强调抓课题,特别是要紧盯学术发展前沿、立足四川实际,确定主攻方向,下决心抓一批既有思想引领作用,又有实践支撑功能的重大课题。要加强综合性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深入研究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等关系,努力提出有利于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加强实践性问题研究。紧紧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四大片区”脱贫攻坚、藏区治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绿色四川等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开展研究攻关,以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咨询服务科学决策。要加强前瞻性课题研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对风险与挑战、机遇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以理论思维对发展中的“陷阱”、“险滩”、“硬骨头”进行预判和会诊,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上有所建树、有所创造。

(三)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任何一门学术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其能否为社会所接受,能否服务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但最终为社会普遍接受并为统治阶级运用,成为治国安邦思想武器的只有法家和儒家,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法家、儒家学说适应社会变革和治理的需要。我们一定不能让研究成果止于“书斋里的学问”,变成“书架上的摆设”,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成果转化机制,让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要在选题规划上突出针对性。规划是龙头、是牵引。在制定选题规划上,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起来,就要全方位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要充分发挥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推动课题立项和选题设计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现实接轨、与中心工作衔接,把学术追求与发展要求、社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要在成果评价上强调效用性。效用有深有浅,有直接有间接。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机制,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评奖的“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优秀学术成果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同时,要通过多个平台、多种渠道宣传推介重要研究成果及成功实践案例,推动成果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立足四川放眼全国与世界,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非常宽广,我们四川要想在全国占据更加重要的席位,就必须立足自身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挖掘优势上下功夫,在体现特色上做文章,在创新发展上求突破,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四川贡献。

  (一)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开放合作的研究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品格,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四川哲学社会科学要繁荣发展,必须树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开放思维,着眼马克思主义资源、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我省实际,开门搞研究,形成强大合力。要注重中西合璧。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要善于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中汲取养分,在保持主体性原创性的基础上,做到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推进联合攻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复杂的工作,有些课题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门类、多个领域,仅靠单兵作战很难完成研究任务。我们必须把个体劳动与集体智慧结合起来,把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融通起来,切实加强省内社科力量整合,切实加强与兄弟省区市联合攻关,广泛开展与国外社科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课题招标等研究模式,借力借智破解难题。要搭建交流平台。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先后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国际性交流平台还不多。我们要主动谋划思考,找准主题定位,举办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国际影响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促进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而传播四川良好形象。

  (二)突出四川特色,构建系统专业的学科体系。总的看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部分学科已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培植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把品牌做得更响、把优势做得更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要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我省是世纪伟人邓小平和开国元勋朱德、陈毅、罗瑞卿等的家乡,是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建立红色政权最多、打响重大战役最多的省份,有数量众多的红色遗迹遗址和丰富的文献史料。比如,毛泽东著名的《长征.七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描写的壮阉场景都在四川。长期以来,我省依托这些宝贵资源和雄厚的专业研究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力量整合,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都比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带动全省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进一步挖掘丰富资源,打好“伟人牌”、“红色牌”,推出更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广泛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学科。四川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民俗文化绚丽多姿,中国道教发源于四川,南丝绸之路起点在四川,拥有峨眉山一乐山大佛、都江堰一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有蜚声海外的川剧川茶、蜀锦蜀绣等特色文化品牌,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和藏羌彝文化走廊等交相辉映。目前,在传统文化研究的诸多方面,我省有自己的强项,但也有不足。四川历史上不乏大家,比如苏东坡、李白、杜甫、诸葛亮、杨慎、杨雄、司马相如、武则天等等,都很有研究价值。我们要仔细梳理,认真筹划,列出几位大家深入研究,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等多种手段广泛传播。下一步,要继续巩固和提升优长学科,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让中华文明、巴蜀文化发扬光大。比如甲骨文、金文研究,比如选学、汉赋研究,比如小学、经学研究等等。要大力发展藏区藏学学科。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重要走廊,是五大藏区的结合部和交通枢纽,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还有格萨尔史诗、唐卡、巴塘弦子、藏戏等丰富的藏族民俗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藏学资源优势,加强对藏区藏族的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医药民俗等的研究,更好推动藏文化传承保护。要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宗教政策、依法治藏、寺庙管理等研究,促进藏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要统筹各类学科建设。加强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支撑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灾难心理学、社会生态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比较法学、比较哲学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三)创新话语表达,开展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才能实现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搞曲高和寡、阳春白雪那一套,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站在大众的立场上,面向群众关心的问题,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要结合中央、省委中心工作和阶段性任务,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积极参加各类宣讲活动,主动撰写理论文章,回应群众关切、解答群众疑惑,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办好重点理论刊物,努力推出一批广大群众欢迎、解渴管用的通俗理论读物。特别要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社科普及,进一步把四川社科在线等重点社科网站办出特色、办出影响,积极运用“三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开展宣传,实现社科普及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中的和谐统一,实现相关信息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上的同步呈现,形成报刊台网立体联动的传播格局。

  五、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努力营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强化各级党委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认真研究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健全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政策评估、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等制度,为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要统筹参与国家层面研究、省级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善于同社科理论界打交道、交朋友,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二)着力营造育人育才的良好环境。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有作为有地位,关键取决于有没有强大的人才支撑。实践充分证明,往往一个大家,就能树起一面旗帜、带动一个团队、引领一门学科。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要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聚集一批有深厚理论素养、精湛学术造诣的领军人物,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健全规范人才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三)推动形成积极健康的学术生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追求真知、不尚虚荣、勤奋严谨、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不随意“扣帽子”、“打棒子”,鼓励支持理论和知识创新,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大胆探索、健康活泼、包容多样的学术空气。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秉持崇高价值追求,坚守社会责任,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自觉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同志们,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今四川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两个跨越”的关键时期,正在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这既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又对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希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政治信念、肩负职责使命,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网站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