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港商向哈佛捐3.5亿美元引内地网民愤怒

12.09.2014  11:00
哈佛大学(资料图)

   参考消息网9月12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9月9日发表题为《中国人捐款给美国大学是不爱国吗?》的报道称,9月8日上午,哈佛大学在收到来自香港富豪家族的3.5亿美元捐款后,对该校校长德鲁·吉尔平所谓的历史性时刻进行庆祝。捐给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这笔捐款是该校378年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笔捐赠。

  报道称,这听起来或许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次胜利,然而众多中国网民对于这笔钱将不会被用来解决国内问题感到愤怒。

   微博上的批评之声尤其激烈。一位用户在留言评论这条新闻时问道:“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自己的大学捐钱,卖国贼?”一位用户质问为什么中国的富人不向西部贫困地区捐款,那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笔捐款背后的陈姓家族来自香港。而早些时候人们对于中国内地亿万富翁向美国大学捐款也曾表达了强烈不满。今年7月,内地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及其妻子张欣向哈佛捐款1500万美元,用于设立一个旨在资助中国贫困学生到这所名校求学的奖学金计划。许多中国人还是对潘石屹的捐款提出了批评。

   有意捐款的中国亿万富翁们肯定会想到中国高校缺乏透明的财政状况,在那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常常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据广州的《南方周末》报道,自从2012年以来已经有29个名牌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因为涉嫌腐败被免职。

  许多中国人表示,在2000多所中国高等院校的财务变得更加透明之前,他们对于给本国学校捐款仍将三思而行。由国家电视台主持人变身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崔永元在微博上写道,这与“信任和诚信”有关。另一位微博用户问道:“如果我们给国内大学捐款,到底有多少钱会被用于教育呢?等到中国大学的管理像哈佛一样完善的时候,会有人愿意捐款的。

   【延伸阅读】

   香港富商向哈佛捐赠3.5亿美元 数额有史以来最大

   参考消息网9月10日报道 美媒报道称,哈佛大学9月8日宣布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由一个香港富裕家族控股的集团向公共卫生学院捐赠3.5亿美元,该家族的一位成员曾获得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位。

  据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站9月9日报道,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说,晨兴基金会针对大学的一个相对较小部门的捐款,将会对位于波士顿的公共卫生学院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其得到一个稳定的财政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助学金,同时扩大几个领域的研究项目。

  “这个学院以及整个公共卫生领域一直资源不足,”福斯特说。“学院严重依赖来自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这种经费正受到威胁。

  该基金会由两位兄弟、陈启宗(Ronnie Chan)和陈乐宗(Gerald Chan)领导,他们的实业包括在香港和中国其他地方开发房地产的大公司恒隆集团,以及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晨兴集团。 公共卫生学院将改名用他们的父亲陈曾熙的名字T.H. Chan命名,陈曾熙创立了恒隆。

  据《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一个名单, 美国高等院校收到的捐款中,只有6笔比这笔大。其中之一是伊利·和坎迪斯·布罗德(Eli and Edythe Broad)赠给布罗德研究所的4亿美元,该研究所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运行。陈氏兄弟的捐款是单独给哈佛的最大一笔。

  沿用大学的一贯做法,哈佛没有透露捐款的时间及形式。大笔捐款往往分若干年支付,除现金外,还可以证券或不动产的形式。

  哈佛的官员说,这笔捐款将用于四大领域的研究:大流行病,公共卫生学院对其的定义包括诸如肥胖和癌症等威胁;从污染到暴力的有害环境;贫困和人道主义危机;以及失败的卫生体系。佛斯特以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为例,阐述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埃博拉疫情涉及上述四个领域中的三个:快速传播的疾病,又因贫困而加剧,让现有的医疗体系措手不及。

  她说,“随着世界变得更加全球化以及疾病的跨国界传播,我们都意识到公共卫生是多么重要。

  陈乐宗在20世纪70年代曾在公共卫生学院获得放射治疗物理学硕士学位,以及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并曾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做研究员,发表过多篇科学论文。他一直是学院活跃的校友,为学生竞赛当评判,在学院发表演讲,包括在2012年的毕业典礼上。

  1986年,他与哥哥一起创建了晨兴集团,他也是恒隆的董事,陈启宗是恒隆的董事长。他们家族的慈善活动都集中在促进科学和高等教育方面,包括在公共卫生学院设立的一个讲席教授基金。

  最近,陈乐宗在大学主校区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哈佛广场购置房地产引起了外界注意。

   【延伸阅读】

   哈佛获史上最大单笔捐赠 来自香港陈氏家族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 英媒称,哈佛大学收到建校378年来金额最高的一笔捐赠,香港房地产富豪陈氏家族承诺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赠3.5亿美元。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9日报道, 这笔捐赠占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筹资计划目标的75%以上,该学院计划在2018年前筹资4.5亿美元。

  该学院院长朱利奥•弗朗克(Julio Frenk)称这笔捐赠具有变革意义,将扩大该学院的研究计划和学生资助。该学院管理者表示,这笔捐赠将帮助发现和推动应对全球四大健康威胁(流行病、有害自然和社会环境、人道主义危机和失灵的卫生体系)的解决方案。

  这笔捐赠将进入哈佛大学整体约32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为美国规模最大),并计入其截至2018年的60亿美元筹资计划。

  报道称,陈氏家族是通过总部位于波士顿郊区的晨兴基金会捐出这笔款项的。该家族表示,希望支持该学院投资于人才、创意和基础设施。

  曾在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陈乐宗表示,医学往往聚焦于个体治疗,但预防性公共卫生计划能够影响整个社会。

  “如果你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共卫生,”他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他提到了当前的埃博拉(Ebola)危机。

  “如果我们要有效(应对全球健康威胁)的话,公共卫生肯定是这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陈乐宗表示,这笔捐赠是为了纪念他已故的父亲陈曾熙,这所学院今后将以陈曾熙的名字命名。陈曾熙白手起家,创建了香港最大房地产开发公司之一恒隆地产。

  陈乐宗和胞兄陈启宗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位列第17位,拥有净资产30亿美元。据报道,陈乐宗还拥有哈佛广场至少1.20亿美元的房地产。

   【延伸阅读】

   潘石屹捐赠哈佛近亿元 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支持

  近日,“地产大佬”潘石屹又陷舆论风波,他和妻子张欣向哈佛大学捐赠1500万美元,用于资助在哈佛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此举引来网友热议,有人力挺,有人质疑。

  对此,本报联合清研灵智信息咨询公司发起了题为“潘石屹捐赠哈佛近亿元引争议,你怎么看”的调查。调查显示,六成多受访者支持潘石屹捐赠行为,近半数网友理解他助学未选择中国高校的做法,认为中国高校该反思。对此,有专家表示,这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公益行业及所在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我国高校存在诸多问题,公众的希望和富豪的选择之间存在矛盾。

  京华时报记者任珊

   超六成网友支持潘石屹捐赠海外

  此次共有1003人参与了调查,男女比例约为1.4:1。参与调查的人群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大部分受访者收入在2000元~8000元之间。

  调查显示,在是否支持潘石屹捐款助学海外的问题上,超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支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对此有点意外,“因为网上对此的批判声多,赞同声少。这也说明很多网友仅围观不发声,这些人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智判断的”。邓国胜觉得,公益慈善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中民慈善信息捐助中心副主任刘佑平持同样看法,于法于理来说,捐与不捐、捐到哪儿都是捐赠者自由权利的体现,“在慈善行为上,狭隘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的想法都有点过时”。刘佑平认为,做善事总是好的,潘石屹的行为值得肯定,中国企业家和慈善机构能够走出去是一件可喜的事,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对于那些反对的声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认为,这也并不是件坏事,公众对富人处置自身财产的理解各不同,每个观点都值得尊重,多元化想法反而能推动进步和改进。

   学历和收入越高者对中国高校越不信任

  潘石屹助学选择海外名校哈佛而不是中国高校,这是网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受访者分歧较大。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博士后褚蓥分析,这说明公众的希望和富豪的选择之间存在矛盾。多数公众还是希望中国富豪能够把钱留在国内,捐给中国的公益组织,反哺社会,但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看法的分歧,其实说明了“我国公众看法的一致性,即期待企业家们做好事、做实事。

  调查显示,认为我国高校应反思的近半数网友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了将近六成,且该观点的支持率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对此,褚蓥总结道,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人,对高校越不信任,“这可能是他们与中国高校打交道时间长,更能认识到高校存在的问题。

  陶传进则认为,我国高校自身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多数网友将潘石屹不捐赠的原由归于中国高校,这其实就是网友们反映情绪的一种表现。“其实如果对国内高校的捐赠恰当到位的话,反而能够帮助改进高校的一些问题”。

   政府应支持慈善机构走出国门

  中国富豪捐赠外国高校的事件频繁引发社会讨论,这已经不是个别新闻。

  2006年美籍华人谢明曾向其母校南加州大学捐款3500万美元,2010年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建人张磊曾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美元,当时就有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此举简直就是忘本。

  邓国胜称,每年高校接受捐款中,中国高校所占额度大,海外高校所占的比例低。一旦有慈善机构将眼光放到国外,且数额这么大,引发关注和讨论是必然的。

  在他看来,中国的慈善机构需要走出国门,而且“政府应该为各慈善机构走出国门制定宽松政策,便利其在海外开办公益活动。

  刘佑平也认为,让慈善家个人和慈善机构走出去值得鼓励,政府不应该过多限制,反而应在适当监管的前提下充分放开。

(原标题:美媒:港商向哈佛捐3.5亿美元引内地网民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