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路牌背后的西南科大故事

01.10.2020  03:13

编者按: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莘莘学子与西南科大的再一次相遇,相隔了漫长的春夏。再次踏上校园的土地,在唏嘘风景依旧、故友如初之际,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校园的道旁,多出了一些标示牌。那些曾经籍籍无名却联通你我生活的道路,如今以更清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建院路”“听岚路”“青蒿路”“硅工路”……23个简洁的名词背后,蕴藏的却是满满的西南科大故事。

今年正值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立二十周年,漫步美丽的校园,凝视崭新的路牌,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所大学经历过的风雨和成长。本报记者历时一个月,利用课余时间,以脚步实地丈量了每条路段的长度,用目光亲自收揽了沿途风景,并通过走访和史料查询,了解了每个路牌背后的故事。本期校报一并刊发,以飨读者。

同时感谢学校环资学院测绘专业的师生对本文提供数据支持。

东 区

1、治学路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务之先务。

从东大门进校,最先映入眼帘的那条横跨南北的开阔大道,名为治学路。治学路全长452米,是贯穿经管学院、生命学院、国防学院等学院楼的主要通道。她时刻提醒着广大师生大学之道,同时宣示着西南科大治学的决心。

西南科大将“大学之道”中的精髓凝炼成主干道的名字——治学路,寓意学校教育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要激励学子革新除旧,要教育学子养成力求完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苍柏耸立,街石齐整,由治学路进入西南科大的校园,一种庄严开阔之感便油然而生。

2、明德路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当你完成一天的学习计划,从逸夫图书馆的大门走出的时候,就能看见明德路的路标静立东侧。明德路全长437米,与治学路平行而建,沿途可听闻逸夫楼下的读书声,可仰望科技之光雕塑的风姿,可欣赏九洲湖的美景。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和提升修养从来都是同向并行的。《大学》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但这种善性要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子心中的“明德”发扬光大。“明德”,就是要求学生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一颗向善之心。明德路由此而来,蕴含着师长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让我们行走在明德路上,潜移默化之间,正言行,明道德,讲修养。

3、新民路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环抱东一教学楼到东五办公楼的新月形环形通道,名叫新民路。新民路全长441米,是学子们最集中的上课区域通道。

新民路的命名颇有深意。“新民”由“亲民”二字演化而来,“亲民”的含义来自《论语·学而》中的“泛众爱而亲民”。明德是基础,保持向善之心,还要将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后来,朱熹把“亲民”改成了“新民”,解释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这种解释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民路在于讲人际交往艺术。行走在新民路上,别忘了熟人间的寒暄和陌生人眼神交会时的温柔。

4、至善路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至善路全长414米,贯穿东八建筑群楼。走在这条路上,远观湖景,耳听歌声,惬意非常,身心都受到滋养。

至善”或者说“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教育提出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要人们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至善为教育的终极追求,非以圣人之贤不能至善。对大学生而言,想要圣贤如老子、孔子是难以企及的。诚然如此,以至善为指引,以圣贤为导向,坚守心中的道德,并将其发扬光大,明德、亲民为基,至善为导,努力造就属于自己的完美人格。

至善路蕴涵了先辈们的崇高追求,涵盖了学校对学子的殷切希望。

5、尚礼路


不学礼,无以立。

从东九实验楼直通中区大转盘的一条大道名为尚礼路。尚礼路全长1207米,是学校较长的路段之一。

崇尚礼节、待人以礼,这是学校对学子们树立良好品德的殷切期盼。有趣的是,“尚礼”的“”又谐音“”,尚理路与谐音“文智路”的问智路相对,寓意学校文理两大科目携手并进,共同发展。

6、问智路


学海无涯,书囊无底。

从东二门进入,经东区体育场、图书馆、教学区到东八演播厅的这条路是问智路,全长1285米。“问智”与“博学”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寓意多向博学多识之人请教和学习。“学海无涯,书囊无底。”希望莘莘学子每每走在此道上,都能够勉励警醒自己:校园里的问智路虽有终点,但人生的问智路却没有尽头,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热爱学习,崇尚学习,才能不辜负学校寄予我们的厚望。尚礼路与问智路相互并行又交汇于终点,礼与智相融相汇,向学子们诉说着为人处世的要义。

7、银杏路


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

在学校东区中心湖的西侧,种了一环面的银杏树。待到秋天时,金黄的银杏叶撒满草坪,好像大自然给人们铺上的金黄地毯,邀请人们前来漫步,故此路得名为“银杏路”。银杏路全长466米,位于东八演播大厅知新广场的南方,从北到南连接了尚礼路和问智路。银杏,作为一种很古老的物种,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其寿命很长,繁衍得又十分迅速,古人常常认为其能够求福多子昌盛。“银杏”冠以路名,相信西南科大能够如同这银杏叶一般延绵不断、长长久久,也能够桃李满天下。

8、风华路


青春,就像受赞美的春天。

从东区体育场外侧大铁门进来,一眼就可以看见茂密的校友林,顺着路边的阴凉一路往上,有路名为“风华”。风华路全长328米,与运动场、网球场、篮球场擦肩而过,不时可以看见有学子在锻炼身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满头的汗水挥洒着青春的活力,展现着蓬勃的热情。正值年少的学子们不仅拥有智慧的头脑,也丝毫不会停止锻炼强健的体魄。

9、青蒿路


任风任雨野之蒿,青素惊弓屠疟魈。

东区宿舍楼间,一排排大树挺立争荣,郁郁葱葱,在绿荫中的一条路环绕宿舍楼栋,贯穿连接宿舍楼和食堂、体育场。古朴的红棕色路牌上写着“青蒿路”。青蒿路全长970米。它的一端始于东苑七号楼,另一端终于东苑一号楼,环绕着科大苑及周边宿舍楼而建成。置身绿荫中看见这名字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丛丛青蒿在微风中抖擞,散发着阵阵微苦却清凉的香气。青蒿也不难让人联想到青蒿素,想起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屠呦呦。青蒿路提醒着莘莘学子在大好青春里展现我们的青春活力,实现人生价值,更是代表着对我校生物学科发展的殷切鼓励。我校生物学科源于1939年的生物与农业等专业,经过8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累累。以“青蒿”之名,渗学子科研精神,彰生物科学魅力。

10、硅工路


没有白流的汗水,没有白费的努力。

硅工路自东苑十一号宿舍楼至学校污水处理厂侧的小铁门止,全长887米。此路展示着我校的悠久办学历史以及办学特色。硅工代表材料学科,为硅酸盐工程的缩写,是我校最早的学科之一,如今,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被列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是我们的骄傲。

中 区

11、龙芯路


科技多一份创新,祖国多一份精彩。

有一条路的名字特别耐人品味——龙芯路。该路围绕学校中区体育场和五洲苑食堂,全长634米。因地处校区最中心区域,因此“龙芯”也可解释为“龙心”,呼应龙山,体现地理特色,而更重要的是“龙芯”二字背后的寓意。“龙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通用CPU,它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越性,更是对我国自主研发芯片决心的彰显。在中兴芯片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以“龙芯”为名代表着对我校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实现“中国芯”的殷切期盼。

12、龙跃路


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

如果你徒步或者乘坐面包车往返学校的东西校区,那你一定会途经一条相对来说较为陡峭的山路。这条路全长1056米,被层层繁茂的绿林包裹,从天空俯瞰,仿佛一条流经盎然绿意的银色河流,或者梵高油画中飘出的诗。

她的名字同样充满阳光的影子和生命的活力。龙跃,纪念背靠龙山的西南科大走过数载跃进发展之路,成就今日的硕果,也期许西南科大鹏程万里,奔向美好的未来。愿每一个走在这条道路上的西南科大学子,都能燃烧青春热血,与学校携手共进。

西 区

13、花园路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用尽毕生所学孜孜不倦地浇灌着每一朵渴望知识的花,比起春蚕和蜡炬,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辛勤的园丁”。途经教师住宅区“科大花园”的这条路名叫花园路,横跨学校东西两区,全长970米。老师把学生看作种子,将知识作为养料,在西南科大的沃土上播种育苗。陌上花开,离不开每一位园丁的悉心照料;绿枝嫩柳,离不开每一位园丁的耐心浇灌。何止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里的花香四溢,桃李芬芳,浸润了西南科大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14、听岚路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在西南科大东西校区交界的龙山之巅,坐落着一座简约别致的白色亭台,师生亲切地称之为“岚清亭”。亭子下方的一条路叫做“听岚路”,全长629米,从东八起,贯穿科大花园。该名与一位重要国家领导人有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2001年10月26日,李岚清同志莅临西南科大指导工作,他在校领导的陪同下登上龙山,远眺龙山脚下涪江岸边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设的新校区。两年以后,学校在当时岚清同志所停留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亭台,学校师生都自发地叫她“岚清亭”。

自学校成立后,李岚清同志始终关怀西南科大的发展,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今时今日,每当走在此路上,李岚清同志当年莅临学校指导的身影总能浮现于脑海之中,他对学校和学生们的关怀以及厚望,将被一代又一代的西南科大人铭记于心。

15、龙山路


龙山含笑,迎九州贤士;涪水欢腾,纳四海英才。

位于龙山之上,紧紧包裹着龙山体育场的这条路叫“龙山路”。从学校龙山体育场出发,穿过层层掩映的绿荫一路向前,沿途领略西南科大人奋斗的风景,直到南门结束,全长1372米,是学校较长的路段之一。

龙山薪火,代代相传。对于西南科大人来说,龙山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前仆后继、继往开来的精神象征。

16、清华路


我们不愿刻意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来日方长。

风雨中同舟共渡,浪涌里携手前行。当你穿过梧桐大道层叠的林荫,经过1222米的林荫路,最终停伫在一栋古朴的石头楼房前,你就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过了那条连接过去与现实、牵绊南方与北方的小路——清华路。

这块小小的路牌扎根在清华人曾经挥洒汗水,激情开拓的那片泥土里,将血浓于水的岁月深刻地融入静默的地标,为过去离开和如今存在的每一批人指引前行的方向。

1965年开始,清华的师生们在这片明丽的天空下,在静谧的树林间,在开阔的土地上,亲手设计和建成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如今,你在蝉鸣未退的傍晚,顺着清华路悠悠踱步,一路向下,就能清晰地看见,那些承载了历史风霜的建筑即使经历过地震的侵袭、大雨的冲刷和烈日的曝晒,却依然坚挺而笔直地伫立在密林边安静的一角,成为时间永恒的印记和未来无限的展望。

涪水激,自强不息。蜀地坤,厚德载物。”1969年,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大批教职工及家属从千里之外的北地来到这座宁静的西南小城,这是以后十年光辉岁月的开始,也是西南科大和清华大学所有故事的源头。这段发生于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相遇,相信也是每一位西南科大学子心中珍藏的记忆。

清华在绵阳办学十年期间,同样不减其治学风采,铸就了不朽的辉煌。五载春秋,为祖国培养出了一千多位优秀的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数学微波通讯技术”领域的摇篮。清华也将这种精神和这份力量传递给了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西南科大人,就算已经离开近半个世纪之久,就算远隔千里疆域,但榜样的鼓励仍旧在引领着我们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续写明天的辉煌。

17、建院路


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

从学校南校门起,沿着围墙前行,途经数栋教师公寓、西区学生宿舍,到一食堂清芬苑止,这条全长896米的小道,名叫“建院路”。该名字曾是学校围墙外那条公路的原名(现更名为宝龙路)。

建院路记录了西南科大青年时的所有面貌,并和这所大学一起成长至今。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祖国发展工业、建设大好河山的重要历史阶段,国家建委决定将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79年,当清华大学的脚步刚离去一个寒冬和暖春,新生命的活力又重新注入到这片土地之中,四川建材学院即将开启它奋斗的历程。

建院路铭刻的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无数的人从她旁边匆匆而过,奔向学术的高地,奔向文化的摇篮,奔向知识的海洋。历史的脚印至今仍然在我们视野无法抵达的范围内深刻地存在于每一汪泥土和每一颗尘埃之中,待你每每漫游在建院路上,你可能会在某一个概率触及的瞬间和曾经某一位学子的脚步重合,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直达灵魂的相遇,让人热泪盈眶。

18、石棉路


从历史走到现在,从艰苦走向繁荣。

石棉”,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个地名。石棉路的命名一是代表西南科大环境学科的卓越成就,二是纪念学校在雅安市石棉县的办学历史。她全长497米,从龙山体育场的一端开始,沿途经过北苑宿舍楼、西七教学楼、学生食堂梧桐苑几个主要地标建筑,可谓是一条每一位西南科大学子都要踏足的小路。

在老西南科大人的心中,石棉县的办学历程艰难而又曲折。石棉县山路曲折,交通不便,在五十多年前,西南科大前辈们不畏艰苦、不屈不挠地在石棉县踏实办学,他们以实际行动在石棉小小的县城里诠释了“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未来的西南科大学子应该循着老前辈的精神指引和西南科大共同走向繁荣。

19、西工路


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创新精神是推动当今世界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而西南科大在成长的风雨中也从未陷入墨守成规的藩篱,每一代科大人都在革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1993年,学校便开始了探索新发展之路的旅程,这便是后来被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称作“西工院模式” 的独特办学之路。学校提出由绵阳市和国家建材局共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机器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高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的想法。1993年8月,学校成为全国高校体制改革先行单位,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

如今,全长202米的西工路成为西校区北门连接西1主楼的通道,更为纪念西南科大在西南工学院时期的发展历史。学校也殷切希望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学子们能够传承西南科大人不懈创新的精神,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出新方法,开拓出新道路。

20、北斗路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北斗路是西校区北向主干道,“北斗”二字取自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路全长1436米,她的一端从西七教学楼开始,沿着北斗路踱步,你会经过体育场、实验室、以及驾校训练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明成功,也代表着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这条路同样承载着学校对学子勇于开拓、进取创新的殷切期盼。

走在北斗路上的西南科大学子,愿你,知你身在何处,懂你心往何方。

西山校区

21、求是路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求是路从西山校区体育场出发,途经子云苑、学生宿舍、西山图书馆以及温室,最终到达办公楼下的校车停放点。是西山校区学子上课、生活的主要通道,全长300余米。求是即为探索真知,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追求真理。学校希望学子能够在探索真知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寻找世间的奥秘。

22、农经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位于西南科大西山校区的农经路途经西山校区主要教学和生活区域,全长1585米。岁月无声,她也在流淌过密林的光隙里埋藏着一段悠长的往事。

2000年12月21日,西南科技大学由西南工学院与原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院联合组建成立,农经路正是为了纪念更名为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院的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而设立的。

一所优秀大学的发展史往往都不会过于安定,或者说只有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存在着挑战与险阻,事物本身才会拥有前进的可能。绵阳经济高等专科学校自遂宁农校发展而来,50多年风雨兼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被打为走私派,被划分为三、四类,臭老九。农校也陷入了被迫停课,在土地荒废和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像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全校的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治学的信念,研学的信心,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顽强的意志在十年文革的灾难之中坚持了下来,并且取得了辉煌的硕果。截至1978年邓小平先生提出“改革开放”,农校为祖国培养了中专毕业生5054人,“社来社去”大专生1081人,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农经路如今仍然环绕在西南科大西山校区的苍松翠柏之间,如果你有机会踏上她坚实的脊背,请放慢脚步,用心感受那汪历史的深潭。

23、子云路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色彩。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西南科大西山校区南侧也有一座亭子名为子云亭。从九洲大道进入西山校区的路口开始,沿校区东环直到南门结束的这段路被称为“子云路”,全长750余米。1300年前的先哲古训,穿越时空的隧道,浸润着华夏的文明土壤。今天漫步子云路,耳畔似乎依然回响着那段清亮的吟唱……

(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