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品牌经济时代 四川农业还要迈过几道坎?

03.05.2016  06:16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时期要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同样的农副产品,因品牌的不同,其市场上的价格差异可达两倍甚至更多。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品牌经济是绕不开的课题。”4月21日,在2015年度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授牌大会上,商标助农,品牌兴农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备受与会嘉宾期待,推动四川农业阔步走向品牌经济时代,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省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我省涉农商标总量达到6.8万件,驰名商标119个,农业品牌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带动效益正在形成。

  进入新时期,我省的农业品牌经济发展现状如何,还需要破解哪些发展瓶颈?日前记者展开了调查。

  现状扫描

  农业总量大但知名品牌少优质农产品为他人做嫁衣

  4月21日,2015年度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授牌大会在成都举行,阿坝州农牧局农安中心主任苟俊作为领牌代表,上台领取了“青藏高原”著名商标牌匾。

  “自2009年启动区域品牌建设以来,我们等待这一刻足足等了7年。”领牌后,苟俊感慨地告诉记者,阿坝州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去缺乏品牌意识,当地涉农企业和专合社又各自为政,导致小而散的品牌不响,缺乏竞争力。当地优质的农副产品只能低价销售,贴牌包装,为他人作嫁衣。

  “没有品牌支撑,阿坝州的优质牦牛肉也只能以40元/公斤的低价,卖给中间贩子,中间商将鲜肉运往成都,分割后包装贴牌,便以80元/公斤的高价卖出。”苟俊告诉记者,他被品牌的价值深深震撼了,必须要打造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和商标,也成为当地农牧业界的共识。

  阿坝州的农副产品销售情况不是个案。与庞大的农业总量相比,我省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不够多,品牌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省工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省有效商标注册总量达32.4万余件,农产品商标6.8万件,占1/5;全省驰名商标累计达272件,农字号驰名商标119件,主要集中在 “川酒、川茶、川菜”领域。省工商局局长万鹏龙认为,虽然“十二五”以来,我省的涉农商标建设和品牌打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省农业的总量相比,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拥有量还不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产品不多,农业的知名品牌较单一。

  成都市某大型超市市场部负责人李明勇向记者坦言,在超市上架的食用性产品中,本土的品牌占有率仅有20%,更多的市场份额被外地的品牌所占据。

  第一道坎

  涉农主体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整体推进力度不够

  推动全川农业的品牌发展,首先需要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商标品牌意识。

  “截至2015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00余家,农民专合社达5.8万个,家庭农场达到1.7万家,种养大户有13万余户。与此同时,我省有涉农商标6.3万个,但全省农字号驰名商标仅有119件,占比不到0.2%,且主要集中在川酒、川茶、川菜领域。”省工商局商标分局局长周广平认为,涉农企业和专合社品牌意识的淡薄,农业品牌打造整体推动力度还需增强等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受传统思维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只顾生产不顾市场的思想仍旧存在。

  “传统的种田人,只顾着埋头耕种,却往往忽视了抬头看市场。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营,农业才有希望。”4月27日,隆昌县胡家镇盘石蔬菜种植专合社负责人胡发友如是说。

  说起商标的重要意义,胡发友印象深刻。2012年他建立起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创业之初,他种植的蔬菜由于没有商标,只能走低端市场,不仅价格低,而且难以积累有效客户。2013年后,在当地工商局帮助下,胡发友注册了“友情农园”商标,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正式名头和身份,随之而来的是销路大开。尝到甜头的胡发友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瞄准了高端消费群体,并不断提升蔬菜品质,在不到3年间,成为了当地知名的蔬菜供应大户。

  “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商标的作用不可低估。”周广平告诉记者,把千千万万的农民与市场对接,工商系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其中送商标上门,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便是重要的一项工作。面对传统的农民,工商系统通过推进“一村一业”“一镇一品”“一企一标”,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字号商标等形式,能有效帮助零散的农产品开拓市场。

  第二道坎

  农副产品傍名牌现象突出知名品牌网络维权难度大

  沐川县益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道珍,对农业商标和品牌的价值体会深刻,但对农业商标和品牌侵权的现象也苦恼不已。

  1999年,李道珍承包了200亩荒山,在当地第一个种植猕猴桃。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她推出的“旭峰”品牌已成为著名商标,沐川猕猴桃在她带领下,打开了市场。截至目前,李道珍的专合社规模已发展到5万亩,带动农户达1.2万户,人均投产纯收入达9828元。去年在猕猴桃行情不佳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猕猴桃价格最高卖到140元/公斤,且供不应求。

  但与出名相伴而来的是傍名牌等侵权行为的陡增。

  “很多猕猴桃专合社不给我们商量,便打出了我们的品牌。但由于品质的差异,导致消费者常常质疑我们的信用。每到猕猴桃上市时节,我们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4月27日,李道珍告诉记者,由于农副产品外形的相似性,导致商标和品牌侵权现象频发。因为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商标的拥有方又不敢较真打假,这种现实的无奈,让她深感农产品商标和品牌维权的困难。

  同样遭遇品牌侵权困扰的,还有青川县的知名网商赵海伶。

  赵海伶经营的“海伶山珍”农产品店在网上已成为一线农产品品牌,但在经营过程中,却屡屡遭遇侵权现象。

  “我们在网上的店就那么几个,但网络搜索,便会跳出来几十上百家店,甚至外省也出现了我们的山寨销售网点。套用我们的牌子,如果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我们还能理解,但部分商家为追逐利益,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给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4月27日,赵海伶告诉记者,傍名牌是网络市场上的普遍现象,以前她还可以向网络平台申诉,但效果甚微,找工商部门,又面临着属地管理的难题。

  “打造一个知名的农业品牌不容易,但维护一个知名品牌的权益更不容易。”周广平说,当前由于农副产品的产品特性存在相似性,这也为各种傍名牌等侵权现象提供了机会,尤其是网销市场上,网商身处全国各地,更为工商部门的执法造成困难,这是新时期影响到农业品牌做大做强的一大障碍。

  发展新路

  品牌建设提上战略高度政策资金还需加大支持

  “商标和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名片和脸面,尤其是涉农产业,商标和品牌对产品的销售和产业的做大做强意义重大。”周广平认为,一方面各涉农主体应重视商标建设和品牌打造,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还应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商标助农的效率,加强商标侵权的打击力度,助推四川农业向品牌经济时代转型。

  接下来,省工商局商标分局将继续实施“商标富农”工程,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四川白酒”“四川绿茶”“四川泡菜”地理标志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培育知名品牌上下功夫,通过打造 “一村一品、一品一标”,以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为抓手,广泛宣传和推广“商标+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此外,记者获悉,今年3月省政府出台的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要对我省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新注册的国际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企业,给予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奖励支持政策。

  《措施》还提出,在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亿元,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同时还要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李道珍认为,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一方面需要借助多种形式推广,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产品质量的提升,只有保障产品品质,才能牢固农业品牌经济的基石。

  赵海伶则表示,在网络时代的农产品销售更需要品牌的无形价值,消费者在浩瀚的网络空间,难以有效搜罗到满意的商品,所以需要品牌的指引和帮扶。

  延 伸 阅 读

  怎么区分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

  知名商标是由地级市工商局认定的,著名商标是由省工商局认定的,驰名商标是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驰名商标必须是为全国相关公众所知悉,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则至少要为本省或本地(市)相关公众所知悉。驰名商标可能是注册商标,也可能是非注册商标,而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则必须是注册商标。

  同时,三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可以逐步演化成驰名商标,而驰名商标也有可能淡化成著名商标甚至是普通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