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美:扶贫开发打牢和谐根基

10.12.2013  01:33

      贫穷没有和谐。中央党校教授周为民曾在《贫穷没有和谐》一文中提到,“和谐社会建设有它的经济基础。一定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保证,贫穷是没有和谐的。小平同志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建设和谐社会千万不能忽略这一点。

  槐树村的发展史印证了这一论点。距离巴中市南江县城3公里的槐树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村民们不得不与贫困为伴,“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手艺只为油盐钱”。

  槐树村村民曾正平见证了这一辛酸史。以前露天种蔬菜时,一亩地只能赚两三千块钱。那个时候村里没有一寸公路,连土坯路都没有。每次卖菜都要背到县城去,到市场已经九点多,买菜的高峰期已经过了,要耗上一天时间才能卖完背篼里的菜。而且靠背驮,一个背篼也装不了多少菜。

  2009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槐树村投身到“打好老区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的行列。

  进入新10年,我省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村贫困居民减少606万人,下降44.69%。槐树村所在的秦巴山区,与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四大片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整村推进项目1079个。

  同时,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209元增加到2012年的6017元。

  在这几年内,曾正平收入的增长也非常可观。“如今用大棚种蔬菜,一年能出产三季,面积大的大棚一年产的蔬菜能卖上八九千元。我家有大大小小6个蔬菜大棚,一年纯利润有3万左右”。

  交通的便捷,农用机械的运用,灌溉工程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加,销售渠道的畅通都极大的释放了劳动力。曾正平的一个儿子在外打工,收入好时每年能挣40多万,最差每年也有10多万的收入,另外一个儿子平均每月能赚三千多。他家一共6口人,一年下来,家里每个人平均至少有两三万左右的收入。

  富起来的不止曾正平,槐树村的村民们都富了。2009年,全村的贫困户占了一半,2012年,90%贫困户已脱贫。

  生活富裕了,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在2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上,村民们常常坐在一起交流,广场的儿童游乐区也吸引了许多孩子玩耍。以前槐树村的水库也被打造成水上乐园,县城居民经常来此过周末,曾经的贫困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村。

  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将扶贫开发列入全省八项重点工作之一,作出大力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抓好基础、新村、产业、能力和生态“五大扶贫工程”的重大部署。

  由此,幸福不再是一组组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