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和盛镇:服务民生多些存在感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7.03.2015  15:40

   四川在线消息 (刘春梅 四川在线记者 张雪婵)近日,温江区和盛镇三支九斗渠彻底不复往日杂草丛生的景象,水流潺潺、焕然一新,群众曾经的伤心地变成了如今每晚必去的散心地;石牛村“同心尚院”、临江村“竹里”的院落治理在群众每天自发的环境维护中,开启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新篇章;渡口村困难党员曾益华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憧憬着旧屋变新房……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每一天都有变化,每个日子都是新的。

  这里的村民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身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笑容背后,温江区和盛镇党委书记王丽是这样告诉每一位党员的,“让群众感到幸福是我们的责任,只有让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在服务民生中找准角色定位,多一些作为服务主体的存在感,主动找事、谋事、干事,争做发挥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实践者,才能让群众多一些获得感”。

渡桥村三支九斗渠整治前

渡桥村三支九斗渠整治后

   看带头人 “河山依旧”就是不负责任


  在温江区和盛镇,衡量一个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否尽职,有这样一个热词,那就是看那个地方是否还“河山依旧”。渡桥村党支部书记徐林说,作为村上带头人,我最怕的就是每年底回过头去看不到村上好的变化,如果沟还是那沟,路还是那路,群众腰包不见长,我就觉得愧对父老乡亲。

  渡桥村三支九斗渠修建至今已十多年了,每次下雨都会冲击泥土、杂草等堆积其中,虽然村上每月都要组织党员进行疏通,但由于土坯沟不能稳固泥土,日常维护只能治标不治本,日积月累下来,沟渠越来越窄,灌溉和排洪能力明显减弱。

  “重新修整沟渠需要大量资金,为尽快解决问题,和盛镇党委多次专题研究,将该项目申请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王丽介绍说,资金解决了,镇党代表全程监督施工,红色义工积极参与,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该整治项目便全部完成。

  如今,沟渠两旁新栽了吉祥草,与田间花木相互掩映着,笔直的小路、清澈的渠水,满眼都是诗意的田园景象,再也不见了昔日杂乱无章的景象。每到傍晚时分,这条渠边小路就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悠闲自得。渡桥村十组村民余桂英便是其中一个,她高兴地说,“现在环境好了,吸引了附近三个村的村民来散步,大家有说有笑,感情更好了。

   看普通党员 “没事找事”成惯性思维

  行走在温江区和盛镇的村道院落,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虽然置身农村,但却非常干净整洁。据了解,这里的环境卫生,没有请保洁人员,也没有动员和组织村民负责。“全是由附近党员自发打扫的,每天早上,大家跟约好了一样,拿着扫帚就开工,有的动作慢了被别人代劳,还不服气呢。”临江村党支部书记黄远介绍,“大家都习惯了没事找事,能为群众做点事都心里乐意。

  家住渡桥村三支九斗渠边的党员李留柱,尽管年近六十,但他每天都有自己的“必修课”,就是把自家板凳端出来供散步的村民休息,顺便还泡上热腾腾的清茶。“我作为党员,有责任尽一已之力给大家服务,以前是清理附近的沟渠,现在随着环境变好,群众需求变了,我们也要顺势作更人性化的服务。

  据了解,温江区和盛镇近年来狠抓党员思想教育,将思想建党作为体现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基础来抓,通过举办各种培训、实践教育、主题活动等,提升党员队伍的政治意识和主动服务群众意识,发挥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看群众 “主动参与”就是获得感

  “刚开始治理院落时,只要一建议群众参与修路,村民们很多都持反对意见。”石牛村党支部书记周勇说起同心尚院曾经的治理过程,仍然记忆犹新。“后来通过党组织以实际行动让群众受益,多次召开小组会、院落会、户代表会,把群众的心结打通了,所有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据院落村民讲,以前这个院落并没有名字,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把自己的家园治理好了,自发组织起来,集思广议取的,代表着党组织和群众同心同向。

  和盛镇像这样群众主动参与自我服务、参与共治共建的事例还很多,用群众自己的话说,“心里高兴了,出点力算什么呢。”这句话也正印证了和盛镇党委对群众获得感的认识,“群众获得感要真切实在,怎样衡量呢,我认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只有群众的获得值到位,打心里认同,我们所做的事才有价值。